“3岁女童被爸妈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的事情,可能从无端的质疑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闹剧。媒体舆论觉得3岁女童的父母,把孩子当赚钱工具很不妥,可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质疑,并非就能直接进入“抄检”序列。与此同时,当“3岁女童被喂到70斤”母亲回应,家有三套房不差钱,女儿确实喜欢吃,不存在虐待时,整个事件就彻底进入“后闹剧阶段”。
要知道,在媒体舆论质疑3岁女童父母是否存在虐童的时候,其实就存在静止的论断偏见。因为,就“为赚钱牺牲孩子健康”的逻辑,容易被树立起来,也更容易被瞬间击碎。毕竟,在基本的现实里,要是没有足够诱人的收益,就算再怎么狠心的父母,也不会轻易拿孩子的健康“开玩笑”。
甚至,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讲,就算付出孩子很小的代价能换回很大的收益,可能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受那份罪。于此,就媒体舆论的质疑来讲,并不见得都是为3岁女童着想,更多的情绪在于“看不惯”网红变现的各种套路。于是,上纲上线,就成为变相拷问的最佳路径。
虽然“妇联”已经介入调查,但这更多是为消除舆论的情绪。因为,当事件发酵到一定程度时,就意味着事件已经被公共化,这种情况下,要想卸下被强行标注的标签,就需要通过权威的机构来以正视听。于是,歪打正着的变相拷问,就彻底走进现实。
不过,随着“3岁女童被喂到70斤母亲回应”一出,再严肃的拷问,可能也经不住这般硬怼。毕竟,人家可是有三套房的主儿,吃瓜群众替人家操心配吗?只是,这般硬怼即便再怎么没毛病,可能还是无法平息这场闹剧的持续发酵。
因为,比起“3岁女童被喂到70斤”的冲击力,“家有三套房”的硬实力,更是会瞬间戳痛吃瓜群众的玻璃心。所以,“3岁女童被喂到70斤母亲回应”过后,可能“后闹剧阶段”的舆论情绪张力会更大,而要想平息“这一切”,还真需要3岁女童的父母花点心思。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吃瓜群众质疑“3岁女童被喂到70斤”,更多是为彰显“公共正义”,而女童母亲在“家有三套房”的回应里,更强调贫穷限制想象力。于是,“你质疑我虐待孩子”与“我认为你贫穷限制想象力”就为对峙埋下伏笔。于是,“妇联”被绑架,不得不下场以正视听。
可事实上,按照3岁女童的母亲称,女童出生时就很胖(出生时9斤多),就体重问题,她曾带女儿去医院问诊过,医生建议控制食量,但不用刻意减肥。于此,女童的体重并不是因为吃播才“超重”,而是因为“超重”符合吃播的传播特征。
因为,就吃播来讲,本就是带有自虐特征的表演行为,这种逻辑下,一个孩子被吃得很胖,自然就能形成眼球效应。只是,对于孩子来讲又属于行为能力不完全的群体,这就导致争议会泛起,直到上升到是否虐童的拷问序列。
另外,在“3岁女童被父母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的质疑声浪中,可能绝大多数人,就是在情绪性吃瓜,还真正严肃吃瓜的人并不多。但是,随着“3岁女童被喂到70斤母亲回应”过后,貌似“打脸感”还很重。所以,目前所呈现出的舆论图景,自然还是各说各话。
并且,随着“三套房的祭出”,貌似媒体舆论更加肆意。不少人强调,不管孩子胖不胖,或者该不该减肥,都不应该过度吃垃圾食品。这其实已经从“3岁女童被父母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的范畴中撤出来,彻底进入不痛不痒的质疑序列。
说实话,吃瓜群众就是不认输,因为真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正义感不能被轻易打脸。甚至,不出所料,还会有人质疑3套房是怎么来的,毕竟这可是在广州,3套房意味着什么,应该不需要过多解释,只是,这还是质疑的初衷吗?
回到“3岁女童被父母喂到70斤”的事情上,无论是媒体舆论的质疑,还是女童母亲的回应,其实都是在强调“金钱的价值取向”。媒体舆论认为:父母让孩子当吃播赚钱不妥当;女童父母认为:我们三套房不差钱,所以不会把孩子当赚钱工具。
说实话,媒体舆论拿金钱当尺度去丈量是非,女童母亲拿金钱当支撑证明自己的清白,不管真相如何,这总让人觉得有些不正常。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就好像所有的行为背后都必须有金钱的影子,才算是完整的闭环,可这真的好吗?
我一向认为,把所有问题归结于一个驱动上,意味着无聊和愚蠢。因为,就算再强大的驱动力,也不可能解释生活中的一切,成为生活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所以,无论是媒体舆论的质疑,还是女童的母亲,都应该认识到,胖就是胖,说清楚就行,无需过多解释。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