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美下架模仿老师视频惹争议:“再现师骂”,为何这算正能量?

近日,黑龙江鹤岗13岁男孩“钟美美”,因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模仿师骂”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但随后,“模仿师骂”的系列视频相继下架,甚至,有传闻称“钟美美”被当地教育部门“约谈”。不过,之后“钟美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约谈”是谣言。可是,紧随其后,教育部门在回应舆论的质疑时,却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有接触,是希望引导孩子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
对于这样的局面,其实已经“很直观”。坦率地讲,就是“钟美美”模仿师骂的视频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后,当地教育部门有些“不满”,所以让“钟美美”所就读的学校进行“私下引导”。至于“核心纲领”,就是“正能量”。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去表现被模仿对象的“优良品质”,至于“劣根性”不要碰。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正面引导”,作为“钟美美”和他的家人来讲,虽然不至于惊慌失措,但起码觉得“问题很严重”。所以,把“模仿师骂”的系列视频相继下架,也就不难理解。但是,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却触发舆论的普遍反感。因为,“钟美美”只是抽象化的表演,又没有指名道姓,本是艺术范畴,何来“正负能量”一说?
当然,如果,硬要是把“模仿师骂”的表演形式归类,可以往“真人秀”和“现实主义艺术”上“靠一靠”。至于“能量正负”来讲,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并且我们会发现,“钟美美”模仿“师骂”的视频之所被津津乐道,是因为类似的“师骂人设”确实是存在的,而非因为“钟美美”的模仿才存在的行为。
并且,作为舆论的关注逻辑而言,“钟美美”再现“师骂”可能只是无数热点中的一个,人们感慨过,回味过,可能就过去了。但是,就因为“视频的下架”,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再次被复杂化。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就是当地教育部门担忧“群众被带坏,老师被黑化”,可“群众”却认为教育部门过虑了。
所以,回到“钟美美下架模仿老师视频”的问题上,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于“艺术表演”的态度和认知,到底该如何有的放矢?并且,对于“正负能量”的理解,是否要警惕“一套逻辑”?而这背后的隐忧,着实值得深思和追问。
“钟美美”所模仿的“师骂”是源于现实的,要不然是不会触发舆论关注的。所以,仅凭“这一点”就应该“鼓励”,而非“施压”。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真正的师骂”才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而作为“钟美美”来讲,不过是将丑陋“揭发出来”,“呈现出来”而已,就社会性的功能来讲,更像是一面“照妖镜”。
说实话,哪个学校里,都有几个“会骂人”的老师,这些老师不乏是“教霸”。很多时候,学生们回首求学生涯的时候,会发现,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些“会骂人”的老师。他(她)们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可憎的一面。可爱的是,他(她)们愿意跟学生赌气,可憎的是,他(她)们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也会把歇斯底里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些问题严重吗?严重到影响不好吗?可能并不见得。因为,老师也是人,难免也会被“神兽们”气到失控的地步。甚至,对于很多家长来讲,也正是在这场疫情中,才体验到老师们的不易。因为,面对“神兽们”的无理取闹,讲道理永远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比起“完美式”的包装,真实的残缺表达,才是最好的“正能量”。我们可以让“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良性一面”,也可以让“钟美美”模仿老师的“丑陋一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正在经历学生生涯的孩子们,感到不那么“人格撕裂”。
与此同时,也能让家长们知道,原来老师们也非圣贤,他(她)们会生气,他(她)们会歇斯底里。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在浪费课堂时间,可是,当一个老师总是得不到尊重的时候,“骂几句”,“发泄几句”又能怎样?难道只允许“神兽们”乱作为,就不允许老师“以正视听”?
不得不承认,这其实“很双标”。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待抽象的批判性紧急集合时,会发现有些尴尬。但是,作为正常人来讲,如果没有情绪,没有是非,也自然就难有教学激情。所以,平心而论,是不是热衷“师骂”的老师们,都还相对比较有责任。
所以,对于“钟美美”所模仿的“师骂”,其实感受更深的应该是“社会浪”,也就是历经社会维艰后,在被触发的记忆中,总有一些“师骂”让人挥之不去。很多时候,可能更多是“感到可爱”,而非只是“丑陋的扑面而来”。所以,就舆论影响而言,可能并不会“一边倒”。
甚至,人们最终的“落脚点”,只会停留在“钟美美”的演技层面,并不会过多的联想什么。就跟“影视剧”中的人物塑造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脸谱化”,就会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当然,作为老师应该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但是,在被“神兽们”逼到绝境的时候,发一下火,畅快淋漓的“骂一场”,何尝不是一种“真情互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正是“世俗的尺度过于双标”,才导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我们既然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老师的样子,那么也要要求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要不然,只要求老师“一板一眼”,“正襟危坐”,而学生在堂下嬉皮笑脸,只能培养出更坏的学生。
要知道,“正能量”可以锦上添花,却不能包治百病。于此,就“正能量依赖症”而言,也是要引起重视的。说实话,群众都还没有玻璃心,当地教育部门却觉得群众可能被带坏,这到底是什么逻辑,真的该有所反思才好。要不然,“拍脑袋”的治理只会被笑掉大牙。
虽然,“钟美美”强调,是自己想换风格,认为“群众”已经看腻“模仿师骂”的视频。但是,从他最新模仿“志愿者”的视频来看,貌似批判性已经全无,留下的只是“伟光正”的人设。而这其中的逻辑,确实耐人寻味。甚至,绝大多数人觉得“不够真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所言,演员需要收集的是可以激起人类情感的素材,当你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并从中寻找创作素材之后,你就该去研究我们创作赖以为基础的最重要的,最鲜活的情感素材。可是,当“钟美美”发现,素材原来是分“正负能量”时,模仿就只能陷入溃败之中,演技再好也难免显得拙劣。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