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不认真学习被妈妈拖进大海:吓唬孩子,为何不能这样无底线?

有媒体报道,4月15日,在辽宁葫芦岛,一位年轻母亲拉着自己10岁的女儿往海里拖。市民报警后,民警及时赶到,将母女拉回岸边。据悉,女子是因为女儿的学习问题,一时想不开拉女儿到海里“吓唬”。不得不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们早已走向“玩命”的地步。
就事论事,“推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父母的普遍特征。因为,在基本的共识中,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学校教育)依旧是最好的出路。起码,对于上升通道来讲,是相对畅通的。所以,无论是十八线小镇,还是超级大都市,父母们都会尽全力去“推娃”。
因为,伴随着“赢者通吃”文化的出现,经济不平等急剧增加。所以,孩子可能还没有出生,父母就开始担忧自己的子女落后于人。于此,他(她)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敦促孩子们要脱颖而出。尤其,当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必要先决条件时,越来越多的中上级父母开始努力参与孩子的学习,以使其在学校取得不俗的成就。
所以,对于拖孩子进大海的母亲来讲,她可能真的被逼疯了,要不然,也不会如此“疯狂”。只可惜,在这股“推娃风潮”中,不见得所有的父母都是理智的。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绝大多数父母是“跟随状态”,也就是主流的父母们参与模式是什么样的,他(她)们也跟着去模仿学习。
这导致,“推娃”变成一项“跟随运动”,跟得起要跟,跟不起,创造条件,也要跟。所以,当“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有些父母就会走向崩溃。所以,就上述事件中的母亲来讲,她到底是吓唬女儿,还是真的要一起自杀,可能她自己也是恍惚的。
毕竟,就吓唬和绝望的边界,往往也是一念之间。所以,就“推娃的风潮”,以及“被逼疯的家长”,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这样几个事实。教育(学校的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推娃”的本质又是什么?学校教育真的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吗?人生的意义到底靠什么来支撑?这些命题只有发自内心的深思过,可能才会对“教育”(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社会的教育等)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学校的教育)很重要这不需要多说,但是“人的教育”更重要。就上述事件中的母亲来讲,在她看来,学校的教育如果搞不好,可能就不如让女儿去死。虽然,她不是真的这样去想的,但是,就吓唬的逻辑上,应该是这样的。甚至,作为她的女儿,在面对海浪的时候,可能也是这样的想法。
只是,回到“人的教育”上,如果吓唬真的管用,那么理性的管教可能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要知道,吓唬本身,只能对一些行为规范进行短期的约束,但是,长期性的素养形成,却需要理性的引导才能完成。所以,对于拖女儿进大海的方式,显然是不妥的。
甚至,如果孩子的反应过度激烈,很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人生阴影。毕竟,她才10岁,正处于基本观念形成的时候。如果,这种时候给她灌输“不学习,就去死”的认知观念,很容易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扭曲。
至于,“推娃”的本质,就是父母不想让孩子落后。但是,这里面却潜藏着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是教育的获益者,亲历过知识带来的好处和红利,所以很笃定教育本身的正向价值。一种可能是,父母因一定的原因,没有机会获得很好的学校教育,而导致没有很好的前程,所以,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推娃”上。
说实话,第一种可能中的父母,在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教育)时,是更为理性的。甚至,会更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第二种可能中的父母,就不一定会这样。他(她)们因吃过这方面的亏,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学校教育)上会更为激进。
这导致,“推娃”会成为第二种可能中,父母们的人生首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上述事件中的母亲,就是典型的第二种可能。这类父母其实是比较多的,甚至是主流“推娃”群体的中坚力量。起码,就国内的情况是这样的。
当然,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实在太多,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环,它很重要,但也并不会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实在太多,尤其就现代社会来讲更是如此。当然,就系统性的知识获取来讲,学校教育依然是最优化的一种选择。
坦白讲,就国内的情况而言,从70后开始,按部就班的学校教育才逐渐形成。这导致,之前的所谓成功人士,绝大多数,是在社会中进行知识的汲取。虽然,也能走向成功。但是,普遍来看,系统性的教育效率更高,更有利于知识的普遍性传递。
然而,如果自己的孩子确实不能接受主流教育系统的知识传递模式,也应该考虑个性化教育的方式。甚至,也可以就技能性的引导,较早的去接触社会。因为,确实存在一类人,可能天生就不太能接受学校那种系统性的知识传授方式。所以,硬性的“推娃”只能事倍功半,会把孩子逼死,也会把自己逼疯。
另外,学历程度,知识水平,只是一个人走向幸福的工具,并不是终点。而且,人生的意义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就国内的世俗意义而言,走上人生的巅峰,基本的尺度就是“要有钱”。但是,剖开生命的面目,以及人生的过程,金钱也只是其中的必要性支撑,并非绝对性的意义存在。
所以,作为父母来讲,在信奉实用主义的过程中,也要适当的反思其中的隐忧。如果,只是单纯地想通过学校教育提升孩子的生活质量,可能就有些太过笃定。但是,作为人的教育,学校系统的存在,却是传递常识,启蒙思维最好的选择之一。
无论怎样,父母都是渴望孩子幸福的,这个标准不应该被忽视,而是应该被放大和直面。那么问题其实也就更加简单化,如果孩子的一生被分成不同的阶段,到底是最后的幸福重要,还是每一阶段的幸福重要,这都需要父母去发自内心的审视,只有如此,幸福才不是被定义的幸福,人生才不是只有未来更重要。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