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医大被害人学姐:“嫌犯被抓很激动”,为何女校友更有发言权?

(2020-02-26 21:58:35)

 

南医大被害人学姐:“嫌犯被抓很激动”,为何女校友更有发言权?

“南医大女生被杀案”告破后,嫌犯近乎被舆论“生吞活剥”。但是,回到“被害人”(女生)的世界里,依然还是充满“残忍的氛围”。嫌犯被捕后,有媒体采访到“被害人”的学姐,她声称:“嫌犯被抓很激动,遗憾她没成为医生”。


就事论事,如果将时间推移回28年前,校园内发生“奸杀案”,而且嫌犯一直没抓到,想必整个学校的女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充满恐惧的。所以,作为“被害人”的学姐,在嫌犯被捕后直言“嫌犯被抓很激动”,从根本性上讲,除却对案件本身进展的反应,更为隐秘的情绪里,存在对那段时光的本能回应。


无论怎样,一个女生“被奸杀”,算是女性世界里最大的不幸。因为,在基本的性别文化中,“奸杀”意味着“双杀”(精神和身体)。尤其,这在28年前,几乎不可想象。所以,我们能想象得知,当年案发后,整个校园的“恐惧氛围”是多么浓烈。


虽然,从理性层面审视,嫌犯不可能短期内在同一地点作案。但是,对于很多女生来讲,走夜路还是很忌惮的。所以,从当时的“破案需求”来讲,作为“女校友”的需求也是很强烈的。因为,嫌犯潜逃,意味着不安全因素始终存在。


毕竟,在案情没有搞清楚前,人们不知道“作案动机”,也就无法判断嫌犯会不会再次作案。于此,可预料,当初的“女校友”在很长一段时期,精神处于极度的紧张。这从心理学上讲,应该是正常的。当然,任何事情,在时间面前,终究是羸弱的。


28年过后,当嫌犯被捕时,当年的“女校友”都已经人过中年。她们曾经的恐惧记忆还依稀可见,可是她们对于案件的感慨,已经不再那么触目惊心。有的只是对“被害人”的无限悲悯。所以,很大程度上,作为被害人的“女校友”,可能是作为“案件周边”发声人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


就南医大“被害人”的女校友中,就近几届应该感受最深。因为,作为人类来讲,总是对当下的极痛最触目惊心。而稍加时间延迟,就像是述说他(她)者的故事一样,不会悲伤,也不会惊恐。所以,28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这件陈年旧案时,只有被害人的“学姐或学妹”最感同身受。而更多人,只是基于事实,感到悲悯而已。


说到底,“恐惧”和“感慨”都是非理性情绪。但是,能站在理性角度看待周边惨案的人,并不多。甚至,对于早年接触这起案件的“刑警”,在调离后,也写下很感慨的文字。所以,对于嫌犯被捕来讲,除却慰藉“被害人”及家属外,也是对“周边人”的一种解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能案发5年后,人们的记忆就开始松动。校园的夜晚不再显得那么惊悚,女生们开始不以为然,甚至,很多不知情的校友们,只会觉得那是一场意外。毕竟,比起死的惨烈,生命的注意力总是倾向未来的可能性。


当然,对于“南医大女生被杀案”中的嫌犯而言,就案件而言,他只跟“被害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是,就因为案件始终悬着,当时的“女校友”(案发后,就近几届南医大女校友)自然会将其列为“头号公敌”,“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可是,作为非亲非故的人,在对于案件的关切尺度上,也只能停留在公共视角中。也就是,通过对案件的关注,来消除恐惧的情绪。因为,对于“被害人”之外的女生,更在意的是,自己在校园中行走,是否安全。而投向“嫌犯”的憎恨,也是基于十恶不赦的行为,并不带有倾向性的情绪。


因为,只有“被害人”的父母,才能生出仇怨,想碎尸万段奸杀自己女儿的恶魔。而之外人的“愤怒”,只能是一种公义情绪。甚至,作为“局外人”,“女校友”更多是本能的情绪化。这一点是正常的,也是存在的。这跟“有情和无情”没有关系。


不过,28年,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较长的一段时间。当年的“女校友”都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科室的中流砥柱。如果,“被害人”还活着,也同样会有自己的“小确幸”。所以,学姐说“遗憾她没成为医生”,也是由衷之言。


毕竟,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学生,能考上大学,意味着会有一个相对较好的人生路途。起码,从俗世层面看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作为“被害人”师姐有如此感叹,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作为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女性,最清楚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那个年代的女性,如果不能正常的考入大学,大多数都会走向家庭妇女的通道。并且,家庭地位多数情况下并不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待“被害人”的不幸,也就更加的直观。而所谓的“遗憾”,总难免裹挟现实主义,因为,没有谁会逃离现实而存在,这种基础性的伦理再正常不过。


据悉,当初“被害人”的师哥师弟,都被排查过。于此,从案件的影响力来看,确实是巨大的。所以,这次案件的告破,从整个案件“周边人”的立场上而言,是一种必要的“答案”。毕竟,故事的结尾,总要走向圆满,要不然,这起“奸杀案”将会永远弥漫在案件“周边人”的世界里,成为无法消解的“遗憾和感慨”。


所以,对于“南医大女生被杀案”中的嫌犯而言,“他的存在”就是对公义的霸凌。28年很长,但是罪恶却依然清晰可见。就如“被害人”师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状态,她的声音都是震颤的,这就足以说明,当时的“女校友”对这个案件很是“看重”。


无论怎样,嫌犯归案,算是靴子落地。但是,对于案情的“解厘”,却是人性张力更为需要的力量。28年前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怎样的残酷,这是需要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刑事案件,除却惩治的需要,更多是警惕和教训,这是永远不可忽视的问题。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