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5月26日,在河南延津,65岁大爷拉板车迎娶72岁大娘,还捧着鲜花跪地求婚,志愿者敲锣打鼓为其庆祝。据悉,大爷先追求的大娘,大爷每天给大娘买好吃的。在经过双方“侄儿”同意的情况下,两位老人完成婚礼仪式。
对于这样的事情,社交媒体上“祝福”不断。但是,从普遍的老年人婚恋境遇来看,却并不是很乐观。因为,就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但凡人过六旬,就算是“丧偶”,再婚的可能性也并不会太大。所以,对于“夕阳恋”而言,其实也并不是很常见。
当然,大都市和乡镇的有很大的不同。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域,人们对于“自我幸福”的追求越强烈,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于“夕阳恋”越来越包容。但是,因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很多人只能被迫一个人安度晚年。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夕阳恋”而言,也是很难自由生长。
甚至,对于不少老年人而言,是耻于谈论“夕阳恋”的。在他(她)们看来,“陪伴”比“浪漫”更为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总觉得年龄大,就不应该谈论情事儿。与此同时,那些失去老伴儿的人,在进入新的家庭时,总需要征求儿孙的意见,这在“65岁大爷跪地求婚娶72岁大娘”的事情中,也有所体现。
总的来讲,国内的老年人,在“夕阳恋”的问题上,还是被禁锢的很深。虽然主流的观念中,已经开始提倡和鼓励。但是,回到现实的壁垒中,很多老年人还是不能自由的寻找幸福。当然,如“65岁大爷跪地求婚娶72岁大娘”的事情儿,本身带有一定的“示范性”。
从根本上讲,可能也不是“二老”的本意,从形式上的展开到仪式上的铺陈,都其实是很年轻化的。当然,这也是一件好事儿,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夕阳恋”真正绽放出应有的姿态,这对于老年人来讲,也算是一种更为包容的方式。不过,就“夕阳恋”的普遍困境,我们还是应该进行细微处的抄检和追问。
传统婚姻观中的“从一而终”,让很多人难以迈出自己的幸福脚步。尤其,对于女性来讲,更是如此。这其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思考,一种是儿女们都已经成家,一种是儿女还未成家。虽然,从具体的现实处境上并没有绝对性的差别。
不过,儿女们要是成家,“夕阳恋”修成正果的可能性还大一些。因为,儿女们有自己的家庭后,如果单独留下母亲或父亲,不免显得孤独。这种情况下,从实际生活出发,很多子女也会屈服并同意。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子女也还是存在某种抵触心理。
然而,对于儿女还未成家的情况,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一般来讲,“丧偶之后”,很多子女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气氛中。这种时候,老人一般不会提这种事情儿。甚至,在民间有一套说法,配偶去世三年内,一般是不再组建新的家庭的,尤其对女性更为苛刻。
不得不承认,“中国式的婚姻观”,更倾向“家庭观”。并且,存在“原配”地位较高的说法。这一点,在殡葬秩序上,体现的也比较足。一般来讲,女性无论经历几段婚姻,最终还是更倾向和第一位丈夫合葬。这在,很多地域都是一种潜在的规则。
当然,具体到争议的问题上,还是观念之争。谈论恋爱,往往更强调两个人的感受,可是谈到婚姻,往往会把两个家庭硬性的关联起来。这对于“夕阳恋”而言,可能更为显著。因为,我们很清楚,夕阳恋的周期更为短暂,有的二三十年,有的可能就几年。
这种时候,老人的子女们可能会考虑的更多。比如,老人的财产怎么分配,老人过世后跟谁合葬,新组建的家庭养老谁承担。总之一系列看起来很让人尴尬的事情儿,就会一股脑儿的冒出来。这些事情儿,如果就感情而论,其实显得过于现实。可是,真实的世界里,往往就是如此。
坦白讲,在“个人幸福”完全依赖“家庭幸福”的掌控时,老年人的“夕阳恋困境”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不少新家庭的组建,本就充满目的性,这就导致,老年人在面对“夕阳恋”的时候,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这种阻力,并非双方之间的博弈,而是双方周边人的博弈。
回到“65岁大爷跪地求婚娶72岁大娘”的事情上,我们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有提到“在双方侄儿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婚礼仪式。虽然,这种“同意”并不是监护式的。但是,还是透露出老年人的婚恋并不绝对自由。所以,“夕阳恋”本身的困境,还是“家庭观念”的困境。
尤其,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可能根本不知道老人们想要什么。作为“夕阳恋”而言,其实是更为平静和朴素的情感。他(她)们没有生育的渴求,也没有热烈的向往,只要彼此能在可预见的余生中默默陪伴,就算是莫大的幸福。于此,“夕阳恋”,更为准确的,可以称为“夕阳伴”。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