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个体原子化时代的焦灼

(2019-01-30 23:44:30)

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个体原子化时代的焦灼

社交媒体上,一则“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的话题,触发不少年轻人的“共鸣”。“特征”中提到:频繁吃同一种食物,喜欢的曲子单曲循环到吐,花钱从不计算,讨厌人群,事情不到火烧眉毛不会行动,口头禅是“累,困,烦”,不擅长和长辈说话,对自己放心的人嘴很贱,严重认生。


对于“特征”中所提到的行为,不少年轻人“自称”全有,貌似,人们好像都不适合在社会中生存一样。从特征的归纳出处来看,源于日本的“社交媒体”,但是,就“特征”而言,好像并没什么特别的“分界”。不得不说,对于新世纪的年轻人而言,普遍都比较焦灼。


所谓的“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其实算是一种“追寻自我”和“追逐生活”的一种对抗。有太多人希望在繁重的生活之外,拥有自己的一份空间。于是,就会导致个体在面对生活时,会出现“格格不入”的行为。频繁吃同一种食物,是因为自己的“食物认知”通道,不想被轻易打破,也就代表自己的固守,不愿意被打破。


因为,从某种层面上而言,“食欲”会影响个人意欲的张弛。同样的,其他的“行为特征”也是如此。说到底,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越来越倾向“原子化”,就是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被打扰。但是,当代际沟壑,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进化为“原子化”的序列时,年轻人就会感到自己不适合在社会生存。


从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视角看,对于“特征”中所提到的“行为”,其实是“很健康”的。甚至,更为接近人性深处的意欲。很多长辈总是不理解晚辈们的行为,认为“不吃苦”,认为“不合群”,实际上也是对年轻人的一种“不理解”。通常而言,社会普遍趋向是,让年轻人多理解长辈们的“用心良苦”。


可事实上,长辈们所锚定的生活样本,或许只是经验性的“生活格局”,对于变化中的生活而言,参照性并不大。这就好比,三十年前结婚,多数人就看家底儿,至于感情和样貌,好像并不是主要的。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就不一样,开始重视感情和观念,甚至会放到“第一位”,虽然人们也提“房和车”的重要性,但是,主要的方向,已经开始松动。


不过总体来看,年轻人普遍处于不被理解的状态。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中说,越是孤独的人,越难适应社会的潮流。孤独在他(她)们周围蔓延,如同霉菌或苔藓,阻隔了交往的可能,无论这些人本身是多么渴望与他(她)人接触。孤独感会逐渐积累,自我延伸,永不止息。一旦受到影响,就绝不可能轻易的移除。


目前来看,处于社会秩序变迁交际处的年轻人,就深处这样的一种困境。他(她)们期待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生活,却总是难以摆脱基本的禁锢氛围。他(她)们也都深爱着父母,却难以顺畅的沟通。新型的文化和旧秩序之间的冲突,让他(她)们难以喘息。


于是,他(她)们开始“讨厌人群”,喜欢长久的浸润在孤独之流中。他(她)们不得不深陷于“与众不同的孤独”,“不被渴慕的孤独”,“被相互联系和接纳的魔法圈(社交和职业群体,拥抱的双臂)排斥在外的孤独”。这种时候,自然就会被主流秩序认为,他(她)们不适合在社会生存。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多半能较为妥当的切换“人设模式”。可是,这样的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并不多。绝大多数人,要不没有主见,随波逐流,要不太有个性,难以入群。所以,但凡能做到随意切换人设的境界,自然就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或许有人会说,你所说的不就是“戏精”吗?这里也强调一下,妥当的切换“人设模式”,主要是指一个人可以良好的控制自己的状态,包括情绪,心态,状态等。并且,整个过程当中,并不觉得违和,这就显得很重要。通常来看,有很多人一边在随意愿干事儿,一边却放不下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感觉很疲惫。


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费力不讨好”,即没有讨好别人,也没有取悦自己。总的来说,就是很难受。从这个层面上看,理解所谓的“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可能更具有某种现实的意义。坦白讲,越是表现的孤独,可能就越难以忍受孤独。


这在不少年轻人当中,还是较为明显的。不得不承认,个体的焦灼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这种情况下,学会自处是未来的一项基本能力。近些年,关乎“抑郁症”的问题,被越来越重视。因为,有不少人确实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物质意欲被满足到一定程度时,精神意欲就会产生些许不适。过去二十年,或三十年,国内很少有人谈论“抑郁症”。甚至,在谈到国外人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都会觉得有些不理解。但是,那些所谓的“不理解”,已经真切的进入我们的生活中。


因此,在面对“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时,我们更应该及时的给予宽容。有的人可能自我调节能力强,不会将孤独的特征极端化,可是,那些自我调节能力弱的人,就可能会走向极端。所以,对于“个体原子化时代的焦灼”而言,最好能站在时代的层面,对有类似特征的人温柔以待,而非以主流的,传统的认知,强加给他(她)们固化的秩序。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