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群说脏话被辞退:为何人们会“混为一谈”的处置问题?

(2018-12-28 21:36:28)
工作群说脏话被辞退:为何人们会“混为一谈”的处置问题?

有媒体报道,江西抚州一女子因质疑工资数额,在工作群说脏话后,被踢群后并辞退。据女子所称,“实发工资数额”与“约定好的薪资”不符,感到“不平衡”。而公司方面回应,因为“老总”看到粗口,觉得女子素质不够,所以就没有“补发工资”。


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暂且不论是非对错,就以人们社交媒体上的争论热情,就足以说明,职场上的“维权认知”比过去提升很多。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十年前,或许并不会有人会去关注。甚至,在人们的认知里,公司解雇一个人几乎是“不需要理由的”。


可是,就现在的“雇佣环境”来看,这样的事情好像“有所改善”。过去,老板让员工滚蛋,一句话的事情。现在,老板想解雇员工,总需要“有一定的理由”(即便是编造的)。否则,很容易被“劳动总裁”。当然,绝大多数“雇佣关系”的“破裂”,其实都难免掺杂“个人恩怨”和“利益纠葛”。


不过,聪明人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都比较温和。坦白讲,“雇佣关系”已经要撕裂,面上还是需要过去的。因此,稍微有影响的职业人,在离职的时候都会发布“离职声明”。多数时候,都是感恩和感谢,即便表达的不是真实想法,但还是会面子上过去。与此同时,公司方面也会给出对应的积极回应。


总之,合作就是合作,没必要连基本的情面都不讲。只可惜,一些职业人和老板在处理“撕裂的雇佣关系”时,总表现的很不体面。尤其,一些老板们比较热衷“阶级狩猎”,总喜欢在互动中,站在强势的位置上“吆三喝四”,以此决定员工的命运。 


于此,“混为一谈”的“对事也对人”的手段,就会显现出来。就比如一些工作优秀的员工要离开,一些老板不想“放人”,但也不想加薪,于是就各种说服。这种情况下,员工被说服还好,但凡老板失败,就会进入“混为一谈”的借机报复循环。轻者言语攻击,重者直接翻脸。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算是雇佣关系倾斜下的怪胎。尤其,作为老板而言,很容易陷入工作职权以外的“权责狩猎”。最显著的莫过于“潜规则”,但又好像难以启齿。所以,人们常讲,找工作,一定要跟对人。要不然,终究会“潦草收场”。


这其实,就是在强调老板的为人很重要。因为,有太多现实的事例告诉我们。公司的性格,基本和老板的行事风格是一致的。如果一个公司,总是不讲信用,压榨员工,最本质的症结,还是出在老板身上。当然,规模大一些的公司还相对好一些,基层员工基本上和老板见不上面,所以,这些问题还少一些。


而对于较小的公司来讲,老板在管理和执行上都是核心。这种情况下,如若老板品行不端,很容易因利益关系,将“职场问题”演变为“私人恩怨”。尤其,对于一些法律意识不强的员工,很容易就会遭遇“拖欠工资”,“不发薪水”的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如果涉及金额不大,也就不太愿意大动干戈。


当然,这也与“雇佣关系”建立时的细则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雇佣机制”越模糊,越容易产生“雇佣纠纷”。通常而言,就像农民工一类的群体,在打工的时候几乎没有确切的合同。所以,能不能拿到薪水,全看老板的人品。


稍有职场的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老板“经济用人”的一种策略。铺开来讲就是,老板不会太用素质高的员工,但是会在员工干完事儿后,凭借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一些员工进行辞退清理,并且拒绝完全支付之前的工作报酬。不得不说,这样的老板“挺鸡贼”。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素质不够”,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工作期间约定的报酬,还是应该一分不差的支付的。毕竟,从逻辑上讲,“个人素质不好”与“发工资”并不构成因果关心。所以,作为说脏话的女子来讲,即便个人素质不好。但是,申请劳动仲裁却没毛病。


当然,我们还是要搞清楚一点,即便作为“被压榨的员工”好像占据道义上风。但是,在维权的时候,还是要“凭事实,讲道理”。只有如此,雇佣关系才能有更为长效的成长。因为,在我们的现实处境里,绝大多数时候,无论是老板,还是职业人,很多人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根本不讲基本的“雇佣原则”。


老板们一副“店大欺客的样子”,员工一副“弱就有理的样子”。总之,都表现的极端委屈,老板觉得“给足舞台”空间,员工却觉得“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就是不提雇佣关系中的“等价交换”和“你情我愿”。事实上,我们很清楚,但凡人们多尊重一下“规则”,多注重一下“合作”,大抵就不会总把事情揉成一团去追问。


当然,我们也可以确信,“混为一谈”并非是他(她)们糊涂,而是他(她)们早已习惯这种阶级狩猎的游戏规则。不过,当我们的职场已经走向更为扁平的互动范畴内时,似乎这样的“鸡贼法则”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因为,长远来看,这种“混为一谈”的雇佣机制,只能成就更多是非,而非更多效益。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