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40万摇号购房事件:为何“义理”最经不起“重利”?

有媒体报道,杭州两个男子(同事关系),因“借钱摇号”购房,触发经济纠纷。具体事件的梗概,也比较简单,就是有“摇号资格的人”和“出钱验资人”,因“买到的房子”本身涉及“重利”,而没有按照约定(义理层面的)的利益分配执行,于是双方闹翻,走向法庭。
具体的细节,就算不说,或许人们也能揣测到“八九不离十”。从某种意义上,类似关于“重利纠葛”的事情,应该在生活中很普遍。坦白讲,要是把“房子”换成其它“廉价物品”,似乎也就不存在“撕破脸”这回事儿。说到底,在“重利”面前,“义理”最靠不住。起码,就现在的社会现实而言,是这样的。
在市井的秩序里,人们时常强调“义理”的作用,就好像“义理值千金”。可从众多的不堪面目来看,很明显“义理”被高估。无论是“亲缘关系”,还是“非亲缘关系”,有关“义理”的强调,其实都表现的很不真实,有些时候,只不过看起来很美而已。
常见的“义理”撕破脸,不外乎就是“借钱不还,还强词夺理”。这就导致,大凡凭关系形成的“借钱链条”,往往容易让债主显得很被动。可事实上,从真实的图景和逻辑出发,本应该“借钱者”被动才显得正常。从这个层面上讲,大抵“义理”就是一种“消耗关系的合法化托词”。
可事实上,“义理”真正的内涵,肯定与规则是统一的。要不然,“义理”就会成为“黑暗之子”,让人性显得更加丑陋不堪。所以,我们常讲,如果“关系不铁”,请不要用所谓的“口头凭证”搞“重利合作”。因为,有太多人,会在“重利”的洪流里,失去“基本是非”的判别力。
就如“借40万摇号购房”事件中的两个男子(同事关系),很显然是掉进“交浅言深”的人性深渊。虽然,在“口头合作”的时候,显得比较爽快。但是,当他们真正面对“重利”的时候,终究还是难敌人性中最可恶的“自私自利”。所以,只要法律上难以有明确的界限,那么“义理”就会瞬间疲软,成为撕破脸最好的利器。
从某种意义上讲,“义理”不是万能的,将‘义理“奉为圭臬,终究会深陷“义理”之坑。可是,有太多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却总是会将“义理”作为一种裹挟之策。在他(她)们看来,“义理”不是用来遵守的,而是用来消费的。于是,“义理比海深”,“情仇比山高”就成为市井常态。
如“借40万摇号购房”事件,听来虽然有些不堪之处,但是从众多的“义理纠纷”来看,这基本上属于“相对正常”的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一种很扭曲的现象,就是人们无论是合作,还是利益分配,都只是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几乎不关心其中的义务和规则。
久而久之,“义理”本身的作用越来越小。到最后,义理就成为“一席空谈”,从少数人相信,到没有人愿意相信。因为,人们对于规则的理解中,无论是“义理”规则,还是“法律”规则,其实都应该是良性的作用,而非伤害的力量。只可惜,从目前来看,“义理”多半深藏尖刀,总会猛不防向最近的人袭来。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私域”的困境,就是有很多人的界限感很差。这种时候,义理好像是一种天然的“蛊惑剂”。于是“假义理”越来越多,同时“真伤害”也越来越狠。所以,人们常说,“兄弟的刀”不仅是用来砍别人的,有时候也会砍自家兄弟。
只要“利益足够重,义理算个屁”,这几乎成为人们看待人情世故的基本方法论。因此,越是“称兄道弟”,越有可能瞬间薄凉,越是君子之交,越可能延迟真诚。于此,当虚伪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社交功夫时,那么适当的“沉闷”和“无趣儿”,也算是一种积极的对抗。
不得不承认,比起对义理的固守,“重利”更让人们感到“欲罢不能”。尤其,像房子这种“硬通货”,转眼就会涨价。所以,出现这样的纠纷,想必也就不足为奇。毕竟,在一个“谈道义”多于“谈规则”的氛围里,不出事儿确实有点困难。
说到底,“义理”之所以会走向作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出现分歧后,只有纠缠和对抗,没有裁判和共识。就比如“借40万摇号购房”事件,对于两个当事者来讲,好像都有自己的道理。可是一旦拿到法律的天平上衡量,又都显得有些牵强。
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一旦走上法庭,进行最后的争执,就代表脸皮彻底撕破。但凡有缓和的可能,就不会以法律的手段解决纷争问题。因此,对于这两个男子来讲,就算最后事情平息了,也很难在一起“继续共事”。而这也是“义理”破碎后,“链条断裂”的基本反应。
所以,我们常说,别把“义理”用的太频繁,尤其关乎交易和合作的时候。只有,将“义理”和“利益”彻底分离,才能让“义理”显得充满人情味,而非当铜臭味儿渐起时,人情味就彻底死绝。要承认,人性有弱点,就必须要直面真实的面目,要不然面目全非之后,没有人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