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不认识救护车”事件:粗鄙的“规则意识”为何会泛滥?

有媒体报道,济南一辆120的救护车在进入某小区救治患者时,遭遇保安冷脸,并声称:“我不认识救护车”。急救人员无奈之下,只能步进小区抬出病人。事后,物业的回应也令人匪夷所思,并将提出质疑的业主踢(移)出业主群。
对于这样的事情,稍有生活经验的人,或许都深有体会。在一些高端社区里,保安似乎成为一种标配。我们暂且不论他(她)们能不能保护社区治安,但就他(她)们对于陌生人的态度,有时候就让人感到沮丧。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规则意识”已经形成。
可事实上,真实的图景里并非如此。就“规则意识”来讲,本应该需要“常识”的浸润,可我们从保安和物业的反应来看,却只看到“规则之形”,而未感受到“意识之体”。坦白讲,保安不可能不认识120的救护车,物业也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存在管理上的疏漏。但是,在一个利益僵硬的链条上,他(她)们只能装着不知道。
说到底,保安担心自己放入120的救护车,自己的工作不保;物业担忧认怂后,失去自己的“管理权威”。甚至,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物业和业主的关系都不太融洽。物业抱怨业主不按时缴纳物业费,业主抱怨物业服务水平差。总之,如若站在法庭上对峙,都觉得自己没问题。
所以,但凡物业费高一些的小区,都会采取封闭式管理,除却显得“物业正规”,物业费的标准相对能定的高一些,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多附加服务。一般而言,大多数业主确实很好服务,只要卫生搞得勤快,基本的设施不存在问题,一般人也懒得和物业纠缠。
这种情境下,物业方面似乎也悟出一些经验,并且也将规则定的很严格。所以,出现“保安不认识救护车”的事件,也并不意外。可是,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来讲,如若“规则本身”会让常识陷于尴尬之中,那么这样的规则就属于“伪规则”。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惯常把道德视为一种秩序保障。可事实上,这种模糊边界的认知方式,只会成全更多荒诞。人性本身是靠不住的,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以个别人的克制和德行,要求所有人都如此,初衷绝对没问题。可是“要求”的标准是模糊的,就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但是,规则就不同,本身带有惩处逻辑。就比如,物业服务的好,那是一种本分。物业服务的不好,自然就要受到业主的监督惩治。可真实的图景里,物业好像真的是一个“管家”,绝大多数业主相对弱势。这种氛围之下,出现业主被踢(移)出群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常讲,强调规则是好事儿,可是当规则成为一种“自保筹码”和“辩护工具”时,很可能就异化成一种粗鄙。从本质上讲,我们所处的社会,依旧是一个“人情社会”(也称熟人社会)。在这种氛围中,即便有人“谈规则”,多半也只是为应付陌生社交链条上的关系。
从本质讲,规则是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之上,而非是回避问题的法宝。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数人只有规则的倾向,没有规则的意向。这也导致,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事物,只要稍微触碰,就会显得丑陋无比。就如“不认识救护车的保安”,如若是对于其它车辆作出如此态度,会显得很负责任。
但是,对于救护车这种特种车辆而言,也表现出强硬的规则意识,就真的有点说不过去。无论是保安,还是物业,所散发出的气质:“就是不想承担责任”,而并不考虑急救的后果。从这个问题上,似乎也就能窥探出“业主和物业”为何总是不对头。
当然,我们并非说所有的矛盾,都是物业单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一些业主打着“维权的幌子”,对于物业的工作人员很不客气。坦白讲,对物业有意见可以提出来,但是人身攻击的行为,最好还是不要做。就像不认识救护车的保安,之所以会表现出粗鄙的规则意识,本质上就是怕惹麻烦,因为物业的规定里“没有这一条”。
因此,从根源上讲,保安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她)是规则体系里的一个环节,但是自己却不受规则保护。所以,在面对潜在的隐患时,自然就会显得很僵化。就如“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如若旁人能伸出手阻止一下,可能事情就会截然不同。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清楚,如若公共规则之下,没有授权自己可以那样做,多数人是不愿意承担意外的麻烦的,从人性的自利性出发,这个毫无争议。所以,就规则而言,不仅要约束其中的人和事,也要保护其中的人和事,要不然就会成为一种僵化的机制,里外不讨好。
当然,这种问题,也不只存在于物业公司,在很多被称之为扁平化管理的公司中也很普遍。有太多公司对外称扁平化管理,但是“一言堂”却随处可见。所以,员工之间很容易因工作问题,形成内部对峙。而这样的问题,人们通常称之为“职场江湖”,想必也是一种无奈的叹息。说到底,粗鄙的规则意识已经泛滥,保安只不过“睁眼说了一次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