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成绩被说有病:老师怒怼熊家长为何值得叫好?

近日,在一个学校班级微信群里,一位家长因询问“成绩”(平均分多少,多少人不及格等教学数据),并抱怨自己孩子的分数不理想。随后,老师言语激烈,直言家长“有病”。事后,在学校的调解下,老师和家长已经达成和解,这基本符合常规的化解方式。
可对于这样的事情来讲,不少人觉得老师的言辞过于激烈。可是,当我们看到一位家长因自己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就揣测老师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追根究底的“公开盘问”,这显然是“过分行为”在前的。所以,就“询问成绩被说有病”来讲,从对事的角度来看,真的是没毛病。
甚至,作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不是很了解,就开始质问老师的“教学数据”和“教学效果”,这不免会让老师觉得“生气”。坦白讲,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不仅仅只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因为同在一个班级里,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多是自觉性强的孩子,而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多半贪玩。从这一点上来看,成绩不好就质问老师,显然有失妥当。
通常来看,家长们对学校和老师有一定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体现在以孩子成绩“论优劣”上。同是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孩子成绩好的家长往往好评多一些,而孩子成绩差一些的家长,几乎清一色是“吐槽专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因成绩差就质问老师的“教学水平”着实显得不妥。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学无术”的学生相对多一些,“不认真教课”的老师应该是少数。当然,这里又会引起很多家长们的“吐槽”,认为这是给老师们“站台”。事实上,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就事论事的逻辑存在。如若因个别老师的不认真教学,就认为普遍老师都存在问题,想必是很武断的。
但是,反过来看,绝大多数家长对老师们的背后评价,几乎都不是很好。有的家长是独立判断,或是亲眼所见下的结论,而有的家长只是道听途说就下结论,在这种普遍轻易结论的笼罩下,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僵硬,想必,“询问成绩被说有病”事件,就属于很典型的例子。虽然,老师在“政治正确”的氛围里,还是主动道歉并和解,但这不代表“熊家长”就没毛病。因为,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怒怼”才没毛病。
家长问自家孩子成绩“没毛病”,但是捆绑式的全盘质问就“很有病”。就家长和老师的对话,如果稍微留心去细看,很明显带有一定的裹挟性,而非就事论事的说事儿。自家孩子成绩差,单方面沟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以自家孩子的成绩,论老师教学水平的优劣,显然不适当。
甚至,从家长的质问语气和逻辑来看,就是想通过群聊的方式“拉仇恨”,而这也是为何老师会出现语言激辩的情况。坦白讲,老师的言语可能确实不该如此,但是家长的逻辑,确实没什么可商榷的理由,因为初衷就有点不怀好意。
所以,即便后事的处理上,老师道歉了。但是,依旧不能洗刷家长本身的污点。当然,这里并无意攻击家长,褒奖老师的意思。只是就事情的发生触发点而言,家长确实做的很过分。因为将“询问关系”变成“质问状态”,想必也出不来好的结局。
不能因为“职业道德”,就让老师成为“弱势群体”。很多人说,老师的反击很不得体,这依旧依托教师职业道德在丈量。事实上,既然家长已经过分在先,老师也没必要温和以对,甚至对于一些家长来讲,很可能会出现蹬鼻子上脸的架势。
说到底,老师除却职业人概念,也是一个普通人。家长除却孩子父母的身份,也是一个普通人。这种情况下“对话”,如若总以“职业道德”评判老师的正确与否,似乎“职业道德”会让老师成为“弱势群体”。所以,有时候来讲,不能僵硬的守着职业道德被欺负,遇到攻击该反击就反击。
要不然,那些道德低贱者,会仗着道德的盾牌,对真正有道德的人进行围攻。坦白讲,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群体和老师群体中,都可能存在品行卑劣者。所以,我们没必要因个别难缠的家长,就认为家长普遍难缠,也没必要因为个别老师言辞难听,就认为师德破碎。
事实上,孩子成为老师和家长的相互“胁迫道具”,这是教育中最大的顽疾。作为一个孩子来讲,是否受到好的教育,目前来看都是以成绩为准绳。所以,家长和老师好像天然的就对立起来。家长觉得孩子成绩不好,老师的水平问题。老师觉得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家长不配合。
总之,他(她)们都在推卸责任,都在掩护自己,唯独孩子裸奔。所以,有时候看我们的教育,除却机制上有一定的缺陷,处于其中的人们也实际上没有敬畏心。现在的家长,很少有私密场合下感谢老师的情况,从某种层面上看,“不吐槽”就已经很不错了。
与此同时,现在的不少老师也开始失去对职业的“基本理想”(教书育人)。尤其大城市的老师,很多人面临沉重的生活压力。所以,有些老师就开始“经营补习班”,虽然教育部门有规定,不准“私下补课”,但是很多家长主动找上门,自然就成为一种“各取所需”。于是,老师的职业越来越被人们“看轻”。甚至,有的人公开称之为“知识小贩”。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