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魔鬼式催婚:替别人“操心”是一种病

近日,杭州一姑娘为应对“被催婚”,在家庭群发出“毫不客气的反击”,意在表明婚姻是自己的,旁人不要“闲操心”。事情经社交媒体传开后,引发不少年轻男女的力挺。坦白讲,亲戚“催婚”,父母“逼婚”这已经属于大龄青年难以回避的问题。但是,亲戚人多嘴杂,有时候也容易无中生有,将未婚男女推进火坑。
事实上,父母“逼婚”还相对能理解一些,但是作为亲戚来讲,似乎就有点越界的意思。毕竟,现在不是“乡土社会”,年轻人有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权力,那么何时走进婚姻也应该是自由的。甚至,就现代婚姻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急于“领证”,而是能不能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不过,无论是“催婚”,还是“逼婚”,未婚的女性的压力,比未婚男性的压力更为显著。这与国内的传统婚恋观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有关系。甚至,对于更多女性来讲,总觉得年轻是资本,趁年轻才有机会拥抱“优质大叔”。
然而,对于一些高知女性而言,在面对婚姻认知,与父辈一代完全不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结婚意味着寻找生活的依附,虽然现在这种情况还存在,但有不少女性已经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并能一定程度上与男性平起平坐。这样的女性,对于婚姻的观念,自然就不是寻找生活依附,而是希望找到生活的伙伴(物质合作和精神契合)。
所以,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大龄青年男女未婚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人们开始注重自我的感受,只要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就不会轻易作出走进婚姻的打算。甚至,在一些大都市里,有好多人开始选择只谈恋爱不结婚的模式。用他(她)们的话语强调,反正都是生活,只要开心不都一样吗?
但这样的“生活理念”,却一定程度与父辈的固有认知形成对立。于是,父母逼婚,亲戚催婚,代际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这也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亲缘关系间的来往。人情世故本来没错,但是“魔鬼式催婚”确实让人感到恐惧。所以,有必要厘清一下“操心”背后的病灶。
“亲戚催婚”是典型的“无边界感”社交。对于无边界感的社交模式,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父母与孩子,长辈与晚辈,绝大多数人时候,难以沟通下去,是缘于边界感差的问题。边界感要是模糊,自然尊重就荡然无存。
结婚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很私人的事情。就现代婚姻的观念,父母都不能包办,想必亲戚更是如此。但是,有很多父母的观念还比较陈旧,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但是,对于一些亲戚来讲,或许除却“嚼舌根”,并不能帮到什么。
所以,通常来看,父母“逼婚”还能理解,但是亲戚的催婚真的就很多余。虽然,有的人出于好心,可是当事人既然觉得不开心,就不要再认为“催婚”很有意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基本的标准是彼此开心,既然有人不开心,还催什么婚。
“逼婚和催婚”看似操碎心,但却充满自私自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些亲戚在被反击时,总喜欢将自己的越界行为看作是“好心不讨好”。这种时候,有的人生闷气,有的人恼羞成怒。总之,自己说出去的建议,别人不喜欢,就好像自己很受伤一样。
可是,他(她)们从来没有细想过,他(她)们的行为很令人厌恶。从本质上讲,他“她”们太一厢情愿了。而且,从脸色变化中,也能看到自私的一面。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个长辈总是给晚辈提建议,可是晚辈觉得建议不好,也不想听。这时,长辈就会觉得晚辈不听话,或者说出很难听的评价。
这些场景,想必在生活中很常见。这到底是谁的错,想必也不用争议。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很多年轻人对于生活的认知,比老一辈强很多。老一辈几乎靠经验在生活,即便经验早已失效,但还是固执己见,所以年轻人要警惕他(她)们。
面对“催婚”无需压抑,该反击的时候就反击。这种态度看起来“很不懂事”(世俗层面),但这没毛病。当然,这里指的“反击”,也要注意态度,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不能显得六亲不认,毕竟固有的公序良俗还要遵守,家庭的联系还不能断掉。
如“父母逼婚”,可以逐步的沟通,讲明白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亲戚催婚”,就需要“旁敲侧击”,让他(她)们知道自己的“催婚”行为有时妥当。最终,使他(她)们把嘴闭上,像人一样的搞一次“家庭团聚”。
说到底,越界“操心”是一种病,既然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就请把嘴闭上,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就请自重。说到底,无论是别人家孩子,还是自己家孩子,婚姻终归是他(她)们的,所以还是让他(她)们自己决定自己未来的婚姻为好。因为,“操心”本来就没什么用。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