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医生自杀:熊孩子,莽丈夫,狞家长,恶舆论如何共谋?

(2018-08-29 08:33:29)
女医生自杀:熊孩子,莽丈夫,狞家长,恶舆论如何共谋?

社交媒体上,关于“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事件的发生和推进也较为明确,梗概是:熊孩子泳池冒犯女医生,女医生丈夫暴力回击熊孩子,熊孩子家长殴打女医生,警察介入私下协调处理未果,熊孩子家长医院闹事(女医生所在医院)并进行网络围攻,女医生不堪忍受舆论攻击选择自杀。

单就事实而言,似乎看起来曲折多变。但是,本质上是一次“熊孩子”的闹剧演变论。因为,从事件的进程来看,这一次“自杀事件”中,有明显的他(她)杀推进力量的参与。而这也是“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坦白讲,就“熊孩子”,“莽丈夫”,“狞家长”这些标签性词汇来看,想必他(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杀死”女医生的能力。但是,当他(她)们之间彼此互搏,借力打力时,就为“恶舆论”的生长和发酵,提供了更多可能,而“恶舆论”的流向和终点却指向女医生。

蹊跷的是,女医生自己恰好没有良性释怀的能力。于是,女医生以死了结,堕入一场悲剧。与此同时,新的事件焦点也转向“熊孩子”和“狞家长”,事儿还是那事儿,可舆论流向和舆论氛围却完全反转。

接下来的事情,除却要处理女医生的后事,对于“熊孩子”和“狞家长”而言,似乎也难过舆论关。很多事情,但凡触及死亡,就意味着事件的相关生者们,需要承受更多舆论上拷问。其中,有必要的追问,但更多是不必要和不清晰的谩骂。

所以,关乎“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我们有必要就事件的进程节点,相关角色,以及组合推进能量,给予更清晰,更全面的剖析,以此明晰“一个自杀者的孤独”和“现实世界的残酷”。所有人都在争取,也乐于纷争,可他(她)们却走不出最基本的认知囹圄,着实可悲可恨。

其一:熊孩子的宿命,伤人与伤己。

有关“熊孩子”酿出大祸的事情,已经多如牛毛。甚至,在普遍的认知中,“熊孩子”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害。虽然,在多数时候,人们无法直接惩罚他(她)们。但是,在公众的正面期许里,早已默念:“家教如果垃圾,社会必然来修”。

只是,社会的“修”,多半就是“血与泪”,能活着长大的,算是走狗屎运。而绝大多数“熊孩子”,都将迎来“现世报”。当然,这不是迷信层面的考量与实证,就从逻辑上而言,也能推出不堪的结局。

说到底,“亲爹亲妈”可以让着你,包容你,惯着你,护着你。可真实的社会图景里,谁会在乎你一个小崽子。所以,人们常讲,无论年龄多大,都要遵守基本的人伦规则和社会规则。即便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宽容,那也是暂时的容忍,但凡超限就会迎来大难。

其二:莽丈夫的超限回击,将妻子推向“愤怒的案板”。

“妻子被侮辱,丈夫出面回击”,画面感很强很真实,但也很蠢很暴力。作为成年人,在面对“熊孩子”时,本来就显得很被动。但凡出手伤人,无论先前多么有理,也会陷入舆论的盲目撕咬,或是立场的低洼泥泞。

令人尴尬的是,在孩子被暴打后,看似事情已经解决,妻子却迎来二次欺凌。总之,“狗咬狗”的现象,完全在这件事情中表露的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真是“蠢人遇上蠢人”,最终就演变成“愚蠢之争”。

可对于丈夫而言,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其“体面”的回击后,妻子就已经被推向

“愤怒的案板”,进入新一轮更为愤怒的恶循环。从这个层面上去看,显然丈夫的回击是莽撞的,甚至是超限的。于是,杀气暗埋,潜在运行。

其三:狞家长,自家孩子的屁股很臭却不承认。

就熊孩子的家长而言,他(她)们对自己的孩子真的心里没数吗?想必,最清楚。只是,作为一些“狞家长”,他(她)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孩子,无论对错,他(她)们都强力维护,表面上看起来是爱,可往往却是一种害。

很多道理都清楚,可有些家长就是不长心。往往是孩子大祸临头,才猛然惊醒。甚至,有些家长,干脆不自知,从骨子里自己都可能还是“孩子”一个,自然难以分辨清楚孩子的是非。于是他(她)们以丧为荣,以暴力为通行证,在纷杂的世界里恶意满满。

但是,他(她)们却不清楚,在自己横行霸道的环境里,早已危机四伏,四面楚歌。很多事情,没有到最后,谁也看不清楚结局,甚至厘不清楚头绪。总以为自己永远站在立场高处,就可以肆意谩骂,高调整人。可当对方自杀消息传出时,一下子乱了方寸,没了方向。

其四:恶舆论看起来很正义,却万年墙头草。

俗谚称:“众人嘴里有毒”,大概强调的就是“舆论之恶”。有关公共事件或者争议事件的探讨,本应该是好事情。但是,因公众群体的认知水平差异,媒体信息传播不对称,导致一些事情的评判和认定就会偏差很大。甚至,对于很多当事者而言,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表面来看,公众之声历来正义,这几乎不用去考证,更不用去引导。但是,公众的舆论却也往往容易被蛊惑,被引导,被带节奏。所以,从本质上讲,公众舆论往往是盲目的,随大流的。它本身喜欢“政治正确”,偏好道德打法,形式上正义凛然,基质里却人心惶惶。

于此,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公众之声也会立刻变向。就如“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女医生在生前是“被围剿”的对象,可从“自杀”的那一刻起,整个舆论方向就瞬间调头。从声援“熊孩子”和“狞家长”,变成抨击“熊孩子”和“狞家长”,这个过程中公众还是那些公众,但口径却瞬间逆转,着实让人感到惊诧。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