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援队起诉滴滴:悬赏和索赏为何会陷入道德困境?

(2018-08-28 08:47:06)
救援队起诉滴滴:悬赏和索赏为何会陷入道德困境?

舆论飓风中,“滴滴”孤掌难鸣。无论是三个月前的“空姐遇害案”,还是近来的“顺风车奸杀案”,都以累积的情绪扑面而来。媒体的花样辩论,公众的愤怒谩骂,已经达到空前之势。所谓“墙倒众人推”,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于是,新旧账目,人们一起清算。虽然,有些事情在逻辑上没有直接关系,但因“势头大,好办事”的民间打法,“空姐遇害案”的救援队也顺势卷入,并起诉滴滴,要求兑现100万奖励。从案情发展上讲,平台悬赏、救援队寻人、发放赏金,这应该是一气呵成的链条关系。

可是,依照媒体的报道,在“空姐遇害案”寻凶悬赏公告发出后,两天时间,平台方(滴滴)接到三千多条线索,并且有多个团体和个人向平台提出领取奖金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平台方(滴滴)便将奖金发放事宜移交相关机构办理,但有效线索提供确认的工作,却需要公安机关处理。

总之,就“空姐遇害案”的救援队起诉前,“悬赏奖金”没有得到具体的解决发放。于是,“空姐遇害案”的救援队以独自发现并成功打捞嫌犯上岸,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由,向平台方(滴滴)提出诉讼。

就事论事,如果“悬赏事宜”顺利,似乎也算喜闻乐见的民间互动。只可惜,当“悬赏”变成“索赏”时,事情就变得较为尴尬。这其中不仅反映出平台方(滴滴)的理事懈怠,同时也让“救援队”显得吃相难堪。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悬赏事宜”已经失去基本的互动场景,就效果而言,几乎是失控的。因为,我们很清楚,在“悬赏事宜”中,要想达到公共性质的良性互动,悬赏方当然是要主动推进“悬赏事宜”的,而非让“寻兄者”出面“索赏”。这显然早已打破“悬赏”的基本格局,自然就显得吃相不尊。

所以,有必要就“悬赏”和“索赏”的道德困境入手,对“空姐遇害案”救援队起诉滴滴,进行相关的剖析。以此明晰,在突发事件中,关乎“悬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以及“悬赏”中的“道德优势”和“道德困境”各是什么。

其一:“悬赏”的本质是利益激发,但却披着“道德轻纱”。

自古以来,“悬赏”就流行于江湖,古人凭义气彼此约定,今人有律例彼此约束,总之“悬赏”不陌生。只是,就“悬赏”的本质而言,因与钱财物品挂钩,就自然难掩利益激发的逻辑。不过,就众多悬赏来看,即便“有利可图”,但同时也透着几分道义。

尤其,在“追凶事件”中,“悬赏”显然已经超越“利益本身”,起码在公众的评价上,“悬赏”有更多鼓励和宣扬的意味。就社会意义而言,“道德轻纱”会显得很高大,比奖金多寡和具体的“被赏者”是谁更为重要。

所以,通常在“悬赏”结束后,社会更愿意宣扬行为本身,而非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坦白讲,“利益激发”只属于个体,但“道德轻纱”却属于更多人。于此,在“悬赏”的发放上,几乎都会动作很大,以此寻找道德层面上的“正向共鸣”。

其二:“索赏”的本质是利益回报,但却难掩“吃相不尊”。

就事论事,“索赏”这种事情真的不常见,因为绝大多数人“抹不开面子”。毕竟,从形式上讲,“悬赏”中的“赏”就将交易的意味淡化。只是,当人们遇到“大金额”的“悬赏”时,或许面子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就普通人而言,100万显然属于大数目。所以,出现“索赏”也属于预料之内的事情。只可惜,虽然在“悬赏”中明码标价,可但凡真刀真剑的发放巨额奖金,似乎气氛和关系就显得紧张起来。无论是平台方(滴滴),还是“空姐遇害案”救援队,都好像有很多难言之隐。

惯常,在“寻凶”或“寻物”成功后,委托方答应回报对方,基本上是主动地,或以感激之情一并奉上。所以,也就能理解“索赏”为何显得尴尬?说到底,很多事情要是戳破道德范畴的裹挟,就会显得很不堪。而“悬赏”和“索赏”,从形式和基质里,本就带着某种拖沓和模糊,着实让人会陷入纠缠不清。

其三:“悬赏”和“索赏”的共谋应该属于“潜规则”。

讲真,在“空姐遇害案”的救援队完成预定目标后,“悬赏和索赏”本应该暗自运行,平台方(滴滴)奖金发放,救援队欣然接受,媒体跟踪报道,公众全面叫好。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打开,而且被扭曲成“索赏”的尴尬,着实是一次“悬赏事故”。

就个人层面而言,“索赏”无可厚非,毕竟“救援队”付出行动,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可作为社会层面的考量,如若“索赏”成为一种常态,势必会让公益性质的行动有所受阻,并打破人们对于公共事件的基本认同感。

所以,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将“悬赏”和“索赏”的共谋暗自运行,而非拿到台面上来,闹得狗血沸腾。很多事情,要是打破原本的模样,就不如彻底不要去做。如若打不通“悬赏”的路径,就不如扯掉“道德轻纱”,将事情彻底商业化,形成交易的明确链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其四:众人推滴滴,“索赏”看起来有希望,但终将一地鸡毛。

就救援队起诉滴滴“索赏事件”,不管怎样厘清事实,借势的名头或许终将难以拭去。就通常的逻辑来看,墙倒众人推或许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如若将“索赏”诉诸法律,似乎也会导致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溃败”。

无论怎样,“索赏”终将看起来不体面。表面上在情绪混战中可以赢得先声,可并不代表就一定有结果。作为平台方(滴滴)最重要的是把眼前事儿处理妥当,以安抚公众的愤怒和理顺商业的秩序。而对于遗留的问题,即便再怎么纷繁,估计也顾不上。

而作为“空姐遇害案”的救援队,但凡使出“索赏”的手段,就代表他(她)们的初衷并不纯,而这也很难逃脱公众的道德审判。甚至,会成为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被持续拷问。于此,无论是平台方(滴滴),还是“空姐遇害案”的救援队,都必将卷入舆论漩涡,纠缠不清,或一地鸡毛。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