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光所有积蓄得知没病:比死亡更坏的是“信任的落空”

社交媒体上,标签为“花光所有积蓄得知没病”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虽然,事情发生在英国东约克郡,一个62岁老妇人的身上。但类似的误诊事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害怕发生的事情。作为一个“患者”,当自己将身体“交付医生”或“托付医院”时,或许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病,是否可以治好。
可惜的是,当62岁的老妇人在一年后被告知是误诊时,她已经在一年前就认命仅剩的5年时光。于是,她下定决心要依照自己的心意过剩下的日子,并将毕生积蓄1万英镑全部花光。不得不说,这是一件令人感到尴尬而杂陈的事件。
坦白而言,老妇人的想法,也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丰富。她真正害怕的并非死亡,而是对于自己死亡之期的“不确切”。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人对生命的认知。既然死亡不可避免,就尽可能活的长一些或者提前判定自己的死亡之期。而在可知的岁月里,活出生命的厚度。
按照媒体报道的情况,老妇人拿出4000英镑打造豪华浴室,大方送出数千镑现金给家人,还参加要价1500英镑的旅游行程,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只是,这些行为却在一年后被认为是“误诊的驱使”,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虽然,医院已经写信向老妇人道歉,可事实已经发生。而老妇人因没多余的钱打官司,因此并不打算提告。再加上这几年医院对他们也相当不错,因此更不愿意起诉政府来领取国赔,以免浪费或耽误有需要的人的医疗资源。不得不说,老妇人的公德心和宽容心较强。当然,这其中也有医院主动承认误诊的托底,总之也算是医患关系的一种良性互动,着实值得深思。
可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于个体而言依旧算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被误诊的情况也并不少。尤其,国内的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大城市。这就使得农村和乡镇的老百姓,很容易出现“医院误诊”或者“医生失手”的情况。
当然,城市的医疗资源也不尽相同,经济越发达,医疗资源越优越,这基本上成为一种共识。所以,大凡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有病都去“大城市”(优于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者地域)检查或者治疗。因为,那样被确诊或治好的可能性较大。
一个较为常见的逻辑链条,农村和乡镇的人犯病去地级市看病,地级市的人去省级首府看病,省级首府的人去首都北京看病,首都北京的人去国外看病。总之,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病人都会向更好的医疗资源流去。
因为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只有医疗资源足够先进,才能降低医院误诊或者医生失手的概率。我曾多次听过,乡镇医院对病人的误诊和错治,而错失病人的最佳救治时期,最终导致提前走向死亡。这算是,就诊判断的“过轻”导致的结果。
而报道中事件,恰恰是就诊判断“过重”导致的结果。这两种极端的预期,对病人而言都是一种重创。前者耽误治疗时机,后者加重治疗成本。总之,都算是对患病者的一种消耗。虽然,作为诊断和就诊并非能做到百分百的成功。可是,对于生命而言,马虎就代表一种杀戮。
于是,人们开始质疑医生,质疑医德。多年来,就因为类似的事情,“医患关系”一直是较为沉重的话题。各说各得道理,各有各得苦衷。患者说:“我把生命交付给你,你却在红包数目上打转”。医生说:“我拼命努力给你治病,你却用红包污蔑我的善良”。总之,他们早已不信任彼此,却执着于红包本身的纠葛,着实让人不齿。
医生们极力的实证:“大凡医疗就存在失败的情况”。而患者们一反常态:“认为医方就是不负责任,就是职业道德崩塌”。在这其中的言辞推搡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医患共识”的推进,而看到的,只是作为个体对立场的守护。不得不说“信任的落空”,才是医患关系最大的敌人,它比死亡更坏,比死亡的摧毁能量更强。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