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男生一年借书296册:为何会有人觉得读书太多是坏事?

有媒体报道,浙江大学一位大二学生胡啸宇同学向浙江大学图书馆全年借书达296次,在借阅达人榜中占据首位。按照一年365天借阅296册次书,相当于每天看0.81本书。除掉浙江大学2017年的108天寒暑假时间,在校期间257天,相当于每天阅读1.15本书。这样阅读量下,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诧。
对于胡啸宇读书多这件事情而言,或许是因为整个社会的读书氛围差,才使其成为一则新闻,就读书实际上也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当然,作为一个年轻人一年能“借书296册”,实际阅读完成150本到200本,着实也算是好学好读之人。
在媒体的采访的细节中,胡啸宇谈到,别人家的小孩都因为花太多时间打游戏,而被父母“限制游戏时间”,而自己却由于花太多时间去读书,被父母劝导去打游戏,这样的事情在高中时就发生很多次。我相信,胡啸宇的父母是很欣慰的。毕竟,比起那些操心孩子不学习的父母,他们算是较为安心。当然,他们既然劝导孩子多去打游戏,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世俗偏见的影响,认为“读书太多是坏事”。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是阅读量较大,或者搞科研目,就总会被周围人钦定为“书呆子”(多数时候有鄙视之意,甚至人们认为不爱说话也是一种原罪)。他们总觉得读书多的人很死板,甚至自理能力差并且不懂生活。可实际上,死板,自理能力差,不懂生活,真的和读书没什么必然关系。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书呆子”的“呆”和读书真的关联不大。“呆”这种特性不读书的人群中也存在,或者可以说更多,为何读书人中的“呆者”就成为所有读书人的代表呢?这种判定逻辑上的偷懒,着实很成问题。
事实上,读书和所有事情都一样,并非读书就能让人脱胎换骨。很多人只读书不思考,只功利自己不建设自己,只一头进去不出来应用。这种情况下,读书者自然会陷入纸上谈兵,先入为主,可不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呆子”。
不过,比起那些读书者中内敛沉默之人,我觉得那些无知嚣张的人更可悲。他们非但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一山高过一山,却只会以一隅判定这世间的格局。当然多数情况下,结果是可笑的,是经不起推敲的。
之所以有这种论断,大概是因为人们对于读书人的期待较高,觉得既然已经读那么书,就应该充满智识,成为一个非凡之人。这种逻辑的驱动下,大凡有读书多,却一事无成者的出现,人们就觉得是读书多导致的结果,而从来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中看到“博士被骗”,“作家被骗”,“教授被骗”的新闻,好像这些喜欢读书的群体真的很呆似的。可实际上,我们都很不清楚,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比那些“农民工被骗”,“普通打工者被骗”(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就是从文化程度上作为读书群体的区分。当然,农民工和普通打工者中也有读书人,但相对较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媒体之所以喜欢报道这些,也是在迎合人们的期待落差。所以,才会出现自己不读书,还认为读书会坏脑子的人大肆标榜的情形出现。他们认为读书多是坏事儿,但逻辑上却几乎讲不通。就因为方圆百里,出现一个没有读书而生活还完满的人存在,他们就认为不读书也可以活得很好。就因博士教授中出现几个极端呆板者和上当者,他们就认为读书害人毁人。有时候想想,拥有这些错误逻辑的人,才是生活的呆者。
这世界从来就不存在书呆子,音乐呆子,这呆子,那呆子,唯一存在的就是生活的呆子和生活的蠢人。这些人中,他们有些人看似活泼伶俐,但脑子里却装满糨糊,遇到喜欢的事物叫好,遇到不喜欢的事物就叫骂,他们分不清对错,更没有是非观念,除却会不高兴和没头脑,就会用不着边际去实证自己的存在感。
比如看到人家读那么多书,而自己没有读,就认为读书没用,判定读书有害,以此来证明自己不读书的合法性。正是这样的逻辑推动下,让主流的观念中都漂浮着读书太多是坏事的气息,这大概也是驱动胡啸宇父母劝导其打游戏的力量,想来也是很尴尬。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