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在一件“攀亲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谎称是大爷女婿的“朋友”,以“办酒席缺钱”为由提出向老人借钱。在取得信任后,老两口将家里仅有的16200元积蓄全部“借”给这个女婿的“朋友”。随后,老两口向女儿电话求证时得知被骗。66岁的大爷当场倒地,当日下午确认死亡。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暂且不讨论诈骗者的罪恶,因为在罪恶深处自有评判。但对于一个老人而言,一次“挫败性的善”,却成为其致命的一击,着实让人感到心头一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世间“最残忍的”不是人心,而是对于人心向善的“彻底杀戮”。
16200元对于富商而言,可能就是日常茶水费。但对于平常老人而言,确实是养老的命根儿。那一代老人贫穷过,所以对钱财看的很重,那一代老人困苦过,所以人情大如天。然而,对于诈骗者而言,他们深谙其道。于此才会借用“攀亲逻辑”作引子,将老人带入骗局。
只是,对于那一代人而言,“攀亲诈骗”本身的杀伤力,不仅限于痛失财物的大失所望,还有来自对“善意”本身的绝望。虽然,那一代人中很多人不识字。但从情理上而言,大多数还是比较看重伦理关系链条。这从“攀亲逻辑”本身就能得到实证。
对于老人的死,单看报道标题《女婿"朋友"来借钱,大爷借全部积蓄得知被骗后身亡》,会觉得老人对钱财看的太重,而绝望失身。可转念一想,一个人能凭借“女婿的朋友”,“办酒席缺钱”向老人借到钱,而且是老人的全部积蓄,这也说明老人同样看重这种“善意”的铺设。
只可惜,这世间的很多“骗局”,往往就靠着笃定好人不设防的秉性而存在。于是,“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的俗谚才会成为市井佳句。不管现实是不是如此悲凉,但却能清晰的窥探到不羁的底色。
这些年,社会环境确实在变,只要是正常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人们有想回到本真世界的需求,但却总是难以说服自己做个“老实人”。那句“人人都那样,我不那样”好像是天然的免罪词,只要遇到良心叩问,总能起到万金油的作用。
很多规则看起来是“存在的”,可用起来却总是难以捕捉;很多规则看起来是“不存在的”,可用起来却总是无往不利。这种虚实的转化,套路的变幻,稍有不慎就成为“挫败性的善”,而这种“挫败性的善”,如遇到绝望的底色,自然就成为一把尖刀,瞬间捅向善意者。
我们都理解的和谐世界,应该有基础的善和信任。可这些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于是,善意成全伪善,信任成全骗局,只要有淳朴者的存在,就必将有“骗一茬算一茬”的残酷逻辑存在。
只是,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骗死”一个施善者,远比“杀死”一个求救者更罪孽深重。或许,老人真的是为16200元悲痛欲绝而一命呜呼。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因为善的挫败绝望而死。这不仅仅是一件“诈骗案”的综述,更是对于一个时代精神秩序破败的警惕性预警。
如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到,我唯一的爱来自我唯一的恨。而这对于被骗的大爷,以及相信善意而不得的人们,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