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二叔
姬二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844
  • 关注人气:5,0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掉进兵马俑坑:调侃中充满邮差的汗味?

(2017-10-06 23:56:48)
手机掉进兵马俑坑:调侃中充满邮差的汗味?

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人的出行都扮演着拙劣邮差的角色。山水景色拍照留念,走马观花还能说得过去。可要是在人文遗迹面前拍照了事,大抵会觉得门票很不值。说到底,预先不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只靠导游的解说,真是很难抵达到历史的深处去进行思考。

坦白而言,多数人就是“路过拍照”。这从“游客手机掉进兵马俑土坑”事件中更是得到实证,导游为缓解尴尬道出一句:“掉下去就变成文物了”。这样的事情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亚文化漩涡,不管怎样调侃,怎样演绎,都难免透着一种对“邮差汗味”的鄙视。

说到底,现行的出行氛围里,让自己和景点绑定在一起成为主要目标。人们不在乎景色美不美,只在乎我在景色中美不美;人们不在乎通过历史遗迹反思文明,却只在乎自己和文明能不能同框。我们不能说这种旅行有什么错,但起码离真正的旅行还差好几条街。

不读书,走再多的路也只是邮差,这确实是对现行旅游现状的一种拷问。相信看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看得到历史真的很少,看不到的历史基本上都在书上。如果没有好好了解历史,单纯的去拍照留念,最后就会陷入“看景不如听景”的消极泥潭。

实际上,很多人在面对历史遗迹的时候,都是在实证自己曾经道听途说的碎片,很少有人能像一个旅者去思考历史中的蛛丝马迹,让自己来一次灵魂旅行。多数人要不一知半解,要不压根素人一个。总之,旅行在当下人们的概念里就是:“吃住行游购娱”。至于,精神升华的事情,压根就不会去关心,更不会去思考。

我记得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同行者多半觉得秦始皇“造福当地人”,觉得这是“中华文明”。可是,当我们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思考时,才发现被当代人所认为的文明杰作,恰恰是充满残暴和血泪的历史碎片。

可惜,从景区的宣传口风到人们的接纳口径,几乎都沉浸在同样的腔调里难以自拔。人们只顾着举着手机,互相推搡,就希望在最焦躁的时刻,“拍一张”证明自己来过的照片。这种充满形式感的作风,或许是好的开头,或许永远难以改变。

毕竟,当手机在空中摇曳时,所有人就像枯竭的僵尸一样在挣扎。他们除却证明自己来过,且留下一身汗味儿,大抵并不会在自己的骨子里留下太多波澜。说到底,调侃并非空穴来风,势必会夹杂着些许汗味儿,要不然还能叫“扎堆出行”?

坦白而言,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本没什么对错,但一定存在高下之分。手机拍一张与兵马俑同框的照片,着实可以证明自己来过,但要是能从游历和历史中体味到更多人类的张力,大抵更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我无意要求所有人都是史学家和考古家,但起码要在基本的常识里有自己的判断,大抵才对得起价格不菲的门票和路途拥挤的窘态。这确实是一个渴望出行的时代,但并非是身心共鸣的时代。人们对于异乡的渴望和认知,还停留在物价和美食这些表面介质上。对于深入的人文或历史,即使嘴上很崇拜,但却并不走心。

这种尴尬的反映,从玩坏“手机掉进兵马俑土坑”事件中也可以窥得几分。它并非简单的财物遗失,更像是对现状旅行不满的嘲讽。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