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清洁工的情绪应放在日常

在陌生的环境里活动,人们的感知能力都会被不自觉提升。平日里稀松平常的事情,都可能触动自己的情绪。每到长假,总会出现“景区垃圾成吨,清洁工不易的报道”。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也会流露出很强烈的“心疼情绪”。貌似,人人都是活菩萨,人人都是环保家。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却并不能一直保持这种“感知力”和“心疼情绪”。反之,在所能触及到的地方,多数是随意和不屑。或许是媒体的报道较为情绪化,抑或是人们对于那些“天文数字下的不文明”充满愤怒。总之,在“心疼清洁工”这件小事上,节假日的时候,总是会高涨出很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只是,这种状态并不能保持太长时间,用不了几天就又会被打回原形。这种渴望文明却难以持续的心态,真让人感到沮丧。但这却是每个人难以回避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景区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好。一方面景区管理的强度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提高的很多。
但这依旧难以修补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种种不堪。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文明的人,不过总需要外在的条件加持才能完成。这样的时候媒体总会站出来鼓动,用较为集中而庞杂的数字去策动人心,但往往总是一种表面功夫,真正的“心疼情绪”和“文明意识”并不能被完全呼出。
坦白而言,多数人的文明行为,还并非出自内心的自然释放。绝大多数时候,还需要一种集体环境和正面能量去加持。这也就导致,很多人的文明是需要条件的。于此,那些“正面的效应”,往往在生活的日常里却难以抵达。
可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日常的生活却更为重要。如果,美好的预设只适应于特定的条件里,大抵还很难说那是一种真正的心疼和文明。这和那些在集体声音中呐喊,在个体环境里哑语的人几乎一个德行。因为真正的呐喊者,是不在乎周遭环境的。
于此,如“心疼”清洁工的情绪中,很明显有一种“歇斯底里”的意识在作怪。说到底,同情的情绪和文明的意识还并非为本身而存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为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共识形象在硬挺。所以,看似宏大的情绪流里,干货却少的可怜。
这样的时候,要想开启持续的文明,大概就需要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心疼情绪”。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我们并不会因为在集体情绪中表现出众,就能说明自己的意识达标。相反的,若如我们能在日常生活里的意识达标,大抵才可能在集体情绪里超常发挥。
说到底,要想有所改变,就应该把“心疼”清洁工的情绪放在日常里,让其自然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或许才是我们的出路。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