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冤案被昭雪”的路上是良知的横尸遍野

(2016-12-03 00:17:15)
“冤案被昭雪”的路上是良知的横尸遍野


今天,聂树斌被改判无罪。尽管人死不能复生,但沉冤21载的年亲人终于恢复无罪之身。看到这个消息,想象聂树斌父母的心情,一时间内心怒涛翻涌,难以止息。十多年,来为其奔走呼吁的各方人士,终于可以得到些许安慰,也许更多的是“长跑”之后的疲惫。

讲真,能有被昭雪之日,或许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是这一天的到来,是那些良知力量的争取的结果。这句:“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它只会迟到”已经成了特定语境中的回避之词。这大概是此刻最代表舆论普遍感受的,然而对于聂树斌来说,迟到就是缺席,毕竟已经执行死刑,对于个人而言,昭雪又能怎样,除了慰藉家人,安抚社会情绪,证明司法还有公正,个人或许依旧是个牺牲品。

你只看到了,冤案被伸张后的欢呼雀跃,却不知道,这一路上,伸张者的无奈与悲苦。每一次冤案昭雪都是良知不死的游戏,可是我们又何曾想过,良知有时候也会被丑恶杀戮,死于非命。纠错固然是好事情,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是我们最怕陷入纠错惯性。如果命名正确的话,这大概不该叫做“纠错机制”了,而是叫做“不认错机制”。虽然我们并非是法律专家,但也知道,无论是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还是要求国家赔偿,都是公民应该具有的权利。

但是赔偿只是赔偿,他不应该只是证明了司法是公正的,也应该告诉我们司法也会犯错,这才“良知不死”。有时候想想,没有困难制造苦难也要上,真的很蛋疼。这不就是没有错案就没有纠错的成绩,相当于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的壮举。这是何等的逻辑啊。拆了你的房子,再给你弄一套,难道这也算普度万民,记个一等功。

似乎,这看起来很滑稽。良知在司法领域该有怎样的位置,是一个长期被忽略、被遮蔽的课题。看起来,法律人只要熟悉法律就够了,只要遵守程序规则就合格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切由人运作的系统,往往都带有人性的复杂与晦暗,系统与人性始终存在某种调适的关系。

如果良知缺席,或者说,如果良知被系统所驱逐,系统就更容易被阴暗所控制。所有的冤案,固然有法律体系本身的问题,但何尝不与人性之光的沉沦有关呢?没有了良知的制约,作恶者得以从容作恶,并且从作恶中获得好处。作恶者窃踞高位,良知从此更无存身之所。

为了恢复良知在司法领域的位置,作恶者就必须受到惩处。每一起冤案平反,都应该立即启动对作恶者的行政追究和司法追查,并且把结果昭告天下。司法系统应该打开幽暗的大门,让风吹进去,让阳光照进去,把积弊和污垢清洗出来,否则就无以承担维护公平和分配正义的职责。

呼格案和聂树斌案,是长期受到社会质疑和法学界叩问的典型案例。呼格案的平反,聂树斌案的昭雪,让整个社会清晰地看到了良知的横尸遍野,这才是昭雪的常识意义,认清楚苟且和不公,才有机会摧毁并走向光明。

今夜属于聂树斌,更属于那些有良知的人,未来怎样,就看良知能否生根发芽。每一次昭雪都是对良知的回应,只是我们更希望,这样的悲剧少一些,毕竟生命脆弱,有时候靠这手平反鸡汤真的会让人反胃,不如真正来点生猛利落的硬菜,要办就办明白,唧唧歪歪的事情就不要再出来招摇了,你丢人是小,别人丢命就不好了。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