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出游,似乎逃不开的永远是各种不文明行为。年年絮叨,年年生扒,就是灭不了生性倔强的那些“刻字留名”的大侠。这些大侠们深知行为不端,但就是改不了自己的吃瓜行为,总觉得别人可以“到此一游”,自己不随大流,就感觉没出门一样,心里发毛。
所以,很多时候,就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还是觉得刻上贱名比较有安全感。
二
大侠们喜欢“刻字留名”,从历史上来看,各地名山、名刹、名楼、名院,诗书点壁者不计其数。究其源头,宣泄的归宣泄,源于东方民族柔和但较随意、情性化的人文性格,另外与汉字的特殊构造和表现形式颇有关联,象形特征使其具有可视美感,进而被发展成了一门可视艺术。
不过,追寻刻字的历史性渊源决不是为涂鸦者进行道德开脱,时下的出游“刻字留名”做法只是一种低级趣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刻字文化,而且水平多数较差,对于旅游名迹是永久性的创伤,所以舆论站在道德的层面上挥动大棒,无可厚非,实在不行,法律介入似乎也不失一种长远的姿势。
三
这不,一到旅游高峰期,“刻字留名”的新闻就会出来挥大棒,甚至有国外新闻也在报道我国游客的劣迹,说实在的,外国游客也有刻字留名的习惯,只是我们比较突出一些,就容形成一种观念,只有我们的大侠在统治旅游江湖,这个有点不厚道嘛。
人们老拿“破窗理论”说事,用“蝴蝶效应”擦屁股,其实并没什么卵用,刻就刻了,说多了就是狡辩,以后不刻不就行了,都烂大街的一种玩法了,为何非要惹人嫌,招人厌。骨子里缺钙,就慢慢补,为何非得被媒体们指手画脚,一年又一年,你们不嫌烦,看新闻的人也烦了。
四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比较爱用理论解释一切现象,就像“刻字留名”这种事情,他会用马斯洛的方法论解释,认为“刻字留名”是一种存在感的满足,和朋友圈刷存在感差不多。
另外,在我们的一些意识传播中,似乎刻字的场景还是比较多的。
金庸小说里的武林高手就是刻字常客,比武输了刻字,赢了也刻字,被情人甩了刻字,被师门弃了也刻字,总之刻字这件事情就是那么有仪式感。
鲁迅的三味书屋里,有一个被刻上“早”字的课桌,就因为这个桥段,小时候总被老师站墙角。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就比较高手了,打赌做标记,一泡尿也要撒出比格来。
或许这些都在影响着什么,不然那么多大侠为何那么拼。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