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这种事情,对于国内的吃瓜群众来讲,饥渴的很。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节”已经慢慢地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焦虑症。很多人甚至表现出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姿态。肆意诋毁“诺贝尔奖”的权威性,以此来安慰自己同胞“诺奖”得不得无所谓。
很戏剧性,我们一直以来以民族情绪对峙的日本,却屡屡赢得满堂彩。这不,就在今天,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25万元。这样的消息虽然在国庆假期很容易被淹没,但是民族情绪摆在那里,还是很容易的就上了头条。不过对于日本人频频获“诺奖”事情,以及总能登上头条的事情,似乎离不开这些催化的逻辑。
催化01:根本上的“羡慕嫉妒恨”,掩不住的“恨铁不成钢”
基于一定的民族情绪,日本人获“诺奖”,很多吃瓜群众就受不了,怎么可以这样子,由此而来的情绪,很快就会消解成“恨铁不成钢”,将矛头直指国内的科研制度,从而将问题抛给他人,貌似获得“诺奖”跟自己有关系似的,不获“诺奖”就好像很丢人似的,这种很扭曲的心态一直在燃烧,这也是媒体们为何要积极报道日本的“诺奖”,因为这个很拉风,KPI好完成,情绪引导已经成了一种媒体最基本的玩法,不然还怎么成就各种KPI。
催化02:我们的“科研逻辑”一直很功利,从未理想化。
我们的“教育逻辑”就很功利,所以科研逻辑也就顺其自然。一开始就以诺贝尔奖为追逐目标,把获奖的结果比创造的过程看得更重。于是,心态发生扭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如挖井人一样,挖几下不见水便易地重挖,结果换了无数地方终究也没挖出水来。而现实中不少科研工作者也挣脱不了功利主义的阴影,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或者少部分人的利益考虑,鲜有人有志于献身世界的科技发展以及人类的文明进步。如此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又怎能抛开私欲杂念潜心钻研真正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对于理想这种事情,请不要随便问国内的科研人员,没有就是没有,不要硬逼着人家说假话。
催化03:为何国外的科研人员就有诗和远方?
相西方人从事科技发明创造的态度却与我们截然相反,他们不逐名争利、甘愿为世界做贡献。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留下的两句名言。
01:“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02:“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这两句话是“诺奖”的精髓所在,离开这些,或许就会离“诺奖”很远,难怪我们的科研人员获奖这么难,其实逻辑早已注定,拼命又怎样儿?
结语:科学就是科学,情绪就是情绪,若为头条故,二者混合玩?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