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宛如一台来去于平行世界的时空机器,按下按钮之后,即会来到一个与现实世界在整体和细节上几乎完全一样的平行世界;又宛如一把能打开多把锁的钥匙,开启之后,即会进入一道通往尘封记忆和情感的门。
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与南勋街合围地段一仓库“火烧连营”已持续12余小时,目前已造成3名消防战士牺牲,另有13人受伤。火场仍有明火未扑灭,搜救等工作仍在继续。,这样的事情你先别急着用“意外事故”来平息民众的心,因为这个模式民众早已习惯,近乎免疫了。紧接着,2015年1月3日凌晨三点左右,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巍山古城楼起火,雄伟的古楼建筑被毁,目前起火原因不详。
但巍山城楼今日凌晨突起大火,烧到现在只剩个框架,600多年的古城楼毁于一旦!是的,两场大火的相似性可说是无处不在。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哈尔滨市的灾后反思,能让其他省市有个防患于未然的心态,烧死的不是动物,是人,是很多人的亲人。我们对城市火灾悲剧的反思,曾经错过不少刨根究底、追根溯源式的机会。这样的火灾集结号请反思之后不要不了了之好吗?
对责任人进行追究、展开全方面的大检查、对灾难幸存者和受害人家属进行国家抚恤,这些做法都是完全正当的,完全合乎情理的,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我们难道就不能从灾难本身彻底全面地反思悲剧的根源?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违章?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无证施工、无证经营?为什么起火后人们总是不能也不会进行适当的自救?为什么高楼着火后的营救是那么脆弱,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比撸掉一批乌纱更直指灾难的根源。
不妨我们看看,1911年美国纽约一家工厂的大火夺走上百条生命,但之后的反思被称为“一场大火改变了美国”。他们是如何改变的?通过几年对类似工厂的调查走访,美国通过了34部法律,不仅仅是通过了如何消除火灾隐患的防火条例,还推而广之,将预防灾难的篱笆扎到了工作时间、最低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劳资谈判等等诸多方面,甚至还将此案例写入历史教科书,用以昭示生者一个道理:生命价值重于财富。
1996年香港嘉利大厦失火,这场罕见的惨剧发生后,当地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追究某些人的责任上,而是从制度、法律层面来填补漏洞,从根本上消除隐患,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对不合规定的建筑物进行改造,确保城市高楼不成为另类的“夺命建筑”。法谚有云: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借来套用在中国发生的那些火灾悲剧的善后反思上:一次无法刨根究底的火灾反思不亚于一场火灾,因为火灾吞噬了人的生命,而浅尝辄止的灾后反思则没有根除隐患,从而为将来的又一场吞噬生命的悲剧埋下深深的伏笔。
哈尔滨市的原因和之前中国的很多大火相似,但对大火的反思却完全可以再进一步,从问责、抚恤层面、购买先进消防车等继续向前推进。这样的推进方式很多,比如在各界良心的觉醒下,敦促出台对“厂房建筑物”的安全条例,可以细化到具体的厂房结构;比如教育系统向日本等国家学习,把防火防震的逃生自救意识从娃娃抓起,把灾难下保全生命的主动权更多掌握在个人手中;比如把经常性的全民防火防震演习作为一项政府职责和公民义务予以规定;比如建立畅通及时的消防隐患沟通举报平台,避免对安全预警的一次次忽视,等等。
如果“每一次灾难都是一次社会进步的契机”真的是至理名言,我们期望到哈尔滨市为止,所有类似的灾难真的能唤醒全社会的良心,集体发力,全面反思,推进制度法律层面的革新,推动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让悲剧从此不再延续。我们更期望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上写下这样的话语:“火灾集结号”,从此改变了中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