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男生跳楼是“厌世”OR反抗“教育”
作者:二叔
今天,各大网站的头条都特写这样一则,令人无法接受的新闻,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5号楼有一名男学生从4楼平台坠落死亡。按照警方透漏的信息,在寝室发现了坠楼男生的遗书。坠楼男生姓周,18岁,山东人,系复旦大学2012级历史系在读大一本科生。坠楼后,有同学报警求救,随后,警方及120先后抵达现场。120将周某送往医院救治,但终因其伤势过重死亡。
这使我想起了,近来我的一个师兄在毕业的“工作战场上”屡次挫败,并且微博里大骂社会不公,还屡次动用了“生殖器”!对于我这个校园里的“小家伙”还是很震动的。因为当我看到一个个西装俨然笔挺,眼镜鼻梁耸立,很难想象他们竟然会为了工作不幸而闹得人命旦夕,廉耻全无。这使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舍友,成天奔波在各种考证机构的补习班里,可是经常却为了寝室里的一点鸡毛小事闹得人仰马翻。很多时候,我们的大学只教会了我们积分马哲,却遗忘了普世的生存哲学。试想,一个个曾经在高考前发誓“考不上的大学誓不为人”,一个个靠上了大学却又发誓“买不起车房终身不娶”,这样的为了大学,为了生存,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可想而知,他们的工作开始毕将是“苦行僧”式的惆怅。他们只知道理想主义的“书本式”生活,可是抽离了课本的处世哲学,他们却望而生畏,以为那是苦难的深渊,印证了一个个单面的人生!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美国影片,说的是若干年之后,一个男人因为机器化生产大裁员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出卖自己的“记忆故事”。这位中年男子在第一次将生活记忆卖给了商店老板,但他依旧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不得不为了面包“二度出卖记忆”。而工作一直没有找到,随着记忆的不断消失,他变得更加无法生活,于是,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卖自己的记忆,以此为生。这样的日子,他觉得痛苦无奈,终于在商店老板想要他的初恋记忆时爆发了,他以暴力的方式抢夺回了他所有的记忆,宁愿自己守冻挨饿。这个故事,让我觉得特别的凄凉。科技改变人类,能够将记忆做成带子变成商品了,可人还是人么?幸而,那些只是科幻作品罢了。
然而,最近我发现自己的记忆也在不同程度地受了影响。比如,我小学时代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居然不能完整地联系起来了,那些曾经有过短暂接触的人叫什么名字?我一点儿也没印象了。虽然我脑子里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告诉我所有中国小朋友那会儿是如何生活的,但那是模板,并非是我个人的记忆啊。我的储存系统在某一节点发生了屏蔽,这种发现,让我觉得恐慌。越来越觉得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的便利,是建立在剥夺自由的基础之上的,随着人越来越以来机器,也就越发丧失了他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因而很多人科幻作家写机器人动乱之类的小说,不能不说真是一种预言。虽然还没有那么夸张到我家里的机器人保姆叛变把我扔了出去,但现在难以远离机器的生活,其实已经将自己完全堕落。甚而,我现在还在上着网、打着字,为着青年中国说码字作文。
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像马尔库赛所说的“单面人”,完全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每天生产着更多操控人的机器,都不可能避免地成为了一条生产线下的工具,螺丝丁的精神已经不必再演绎,每个人已经心甘情愿成为那棵螺丝丁,只为了能够满足媒体或者是上层社会所赋予的那些幸福感。可那些幸福感,果真是我们所需要的么?已经无从去思考了。为了当螺丝丁,纷争已经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剩下的时间还要用来还账、追逐所谓的流行文化。
人们的消费只是一种“强迫性的消费”,一种被预先规定好的、由广告宣传所唤起的消费,它不出自于人的真正需要而乃是人的一种病态需求。一切都异化为消费,包括在“时尚”的鼓噪下的文化与日常用品的现实需求。所谓的新颖不过是一种卖弄文字游戏,颠覆传统带来的快感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成为了正统之后,那些曾经经典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远去了,不再记得曾经有过的悸动,一切都越来越像小说,还是那种世俗小说,充满了情欲却没有情感。前面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后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站在分界线下,既没有穿越沙漠的勇气,也没有回归大海的胆量。于是,就这么干涸着、泛滥着无边的空虚,导演们玩着穿越剧,演员们准备被“潜规则”,我们的大学生为着房子和车子个个成为了书本的奴隶,一个个单面人生的结局注定是那么的枯竭,不然怎么会有“富士康九连跳”,不然怎么会有“考研,国考玩命死”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单面人生是那么的无力已沧桑。在群众性的无所适从当中,也有不少人看到了这种效应提出回归,但这种回归是其自身对它进行了改良之后的回归,有着深重的政治烙印。修复、兴建、演绎完全是为了取悦某些人,从而换取功名与利益。这种回归无异于让'裹着小脚的太奶奶们"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任人观摩、点评。甚至,还为了这种愉悦了他人从而获得的所谓幸福,让我们也进而在已经成年之后,被迫进行着重新的裹脚。更为悲剧的是雷锋死了那么久,却依然被封为“时尚青年”,一个个高知,敏感,迷茫的群体如何来进行少年中国说,这是个问题,毕竟人们已经对教育的无奈开始反抗,复旦男生或许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会更多!
即便那些所谓的专家正在运用政治或者经济的力量,指手划脚试图改变传统,为其自身树立着一个丰碑,但也幸而,还有那些真正的有识之士仁义之人在进行着救赎.
纵观自己这几年来,整天书里字里都在寻找希望,无奈了很多,也懦弱了很多,虽然平和与宽恕是成长的必须,但也并非是变得唯唯诺诺、麻木不仁、苟且偷生啊。我不想失去记忆,变成一个没用的人,我也不想做单面人!中国的大学里单面人太多了,怪不得蒋方舟小姐会生气,一篇《控诉理科男》我本以为是她偏激了,猛回头,我却囿在其中,自己有时候有点“单面了”,却还以为自己是哲学家,很多时候其实这就是中国大学生的一种典型状态,抛开文理标签,其实我们都囿在其中,只是不解其中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