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费张国荣”总比没有信仰好?

(2013-04-02 09:29:13)
标签:

大环境

艺术

集体

笔者

世纪

娱乐

                             “消费张国荣”总比没有信仰好?

                                          作者:雅典娜二叔

    10年前的4月1日,愚人节,有一个人从26层高楼悄然飘下,一个曾经被万千人宠爱的生命从此归于泯灭。那些爱着他的人永远都无法接受,就在愚人节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开了一个残酷的的玩笑。他是阿飞,他是西毒,是十二少,是那个依稀青涩的懵懂书生宁采臣,那个无法识别戏我的红伶。当所有有关他的猜测与臆想烟消云散之后,我才决定是时候了了。该对所有的混乱与情感做一梳理,当自己特有的怀念。在这个张扬与消费的年代,怀念一下别人认为是“消费品”的张哥哥。

    临近4月1日,“哥哥”张国荣离开已整整十年。由“哥哥”生前经纪人发起的“继续宠爱十年音乐会”将在3月31日晚在香港红馆举行。江苏卫视作为内地独家电视转播平台将于4月1日晚22点转播此次音乐会。据江苏卫视透露,目前将出席此次音乐会的阵容已有梁朝伟、张学友、周慧敏等,近20位明星将齐聚一堂用歌声缅怀这位巨星的绝代风采。


  爱“哥哥”一直是个令全世界华人内心瞬间温暖起来的话题。张国荣在一个被全世界定义为“愚人节”的日子里辞世,在十年前的4月1日,噩耗传来时没有人敢相信“哥哥”死掉是个真实的消息。张国荣到底为何而去,十年来也是个未解之谜。十年来,每年4月1日前后,中国人对张国荣的怀念总是被各种形式的消费包围着,闹哄哄地借着纪念“哥哥”的名义举办各种演唱会卖票,台上台下的狂欢过后,“哥哥”又成了被遗忘的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整个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四大天王时代。作为80末的出生的人,我理所当然见证了他们的辉煌,而梅谭张三人称雄乐坛的事对我来说更像一个传奇。我能够想象起那个激情飞扬而又些许单纯的年代。他们并没有虽岁月的流逝而销声匿迹。相反他们跨入又一个十年,又一个千年,继续谱写自己的神话,轻而易举的伴随着80年代出生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不认为张国荣的歌好听,我喜欢他的电影,可我不算他的影迷。我欣赏他,但又保持一段距离,不像我喜欢马克尔杰克逊那样的热爱,更不像对周杰伦,陈奕迅等新生代艺人一样,可以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电影,但对他们感觉却像陌生人。引起我对他注意的是那个略显傻气而又单纯的书生宁采臣,还有烟视媚行的小倩。那是个书生与美丽女鬼做一偶然相遇就惊煞世人。多年后我依然无法忘却那一段凄美的的人鬼之恋以及王祖贤的绝代风华带给我的震撼,使他们满足了一个少年所有的对美与爱的渴求。天生的痴者,天生的不食人间烟火,那飘飘的衣袋,流水一样的轻纱,如梦似幻的配乐,徐克与程小东联手打造的经典成了我心中不可破灭的神话。
 
    以前我总乐意拿他和梁朝伟做比较,一样的落寞与独立,一样的郁郁寡欢与自恋。可仔细想一想他们其实还是不同的。梁朝伟是内敛而又谨慎的,可以从容的游走自我与世俗之间,而张国荣则走的更远,自恋,自傲超然于世俗,骨子里却有一种贵族般的颓废。我觉得任何一种性格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社会学层面的根源。根据一些资料。张国荣的少年时代并不快乐,他和自己的家人感情淡漠,据说他的母亲到他家都要问我可以用你的洗手间之类的话。一个儿童时代爱与关怀的缺失将会给他带来一生的精神负累,他会有一种漂泊无根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下意识的对爱与关怀有强烈的渴求,并且也会使他感觉得到爱是一种恩赐而不是给予。然而所有情感上的缺失不可思议的在角色里得到补偿,进而赋予角色摄人般的魅力。

    在英年早逝的明星谱中,港台、内地的艺人逝者都没有超越张国荣的“名望”,但同时也没有哪个明星会被活着的人们用“纪念”的方式如此炒作,每年都要在愚人节前后尽情地消费一次,演出要赚个盆满钵满,粉丝们要在各种演出会上花钱购票用现实的高额消费纪念哥哥。看似市场供需双方都有需求,实际上恰恰是回避了纪念“哥哥”的实质与消费没有任何关系。

  张国荣能够被华语世界的人们承认,是人们在活着的张国荣身上,不仅看到了艺人张国荣呈现的作品(或歌或演),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遵从内心真实地活着——张国荣能够表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和展示个人的情感部分,大多数华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张国荣的个性之美与艺术之美让活着的人直指“自我内心”的世界,人们会不自觉地在欣赏“哥哥”的艺术作品时,观照了整个华话世界文化如何变得更加真实的、个性化的存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国荣的粉丝,就有“哥哥”对华人文化的深刻影响。

  爱“哥哥”是个人性化地爱,就像他在不同性取向的人眼中有不同层级、不同侧面的美。媒体最近批评,任何集体化的纪念方式都是违背了人性本身的爱,用集体“消费”的方式亦是一种精神上的无知和亵渎。爱“哥哥”,就请放弃消费“张国荣”,听他的歌和演过的作品,回想一下“哥哥”留下的种种美好就足够了。不过笔者觉得,消费张国荣,总比没有信仰要好得多,毕竟在中国整个大环境下的精神匮乏中,能有一个精神寄托,也是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