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屡次“腹泻”最该打谁的脸?
作者:二叔
关于国家考试,人们流传较广一句话就是“逢事必考,逢考必泄”
,貌似人们已经习惯了。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个国家级考试的试题和答案深陷“泄题门”。然而就在近期,4月14、15日举行的自学考试全国统考,共300多万人报名参加考试中,又一次出现了泄题的丑闻。虽然有关部门总是发誓要严惩泄题者,可是为什么堂堂的教育部门三番五次的“腹泻”呢?面对这样的拷问,我们发现,“泄题事件”中的种种利益纠葛、是非对错实在难以一言以蔽之,这其中也折射出了考试相关各方之间的博弈。笔者认为,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整个“泄题事件”主要涉及三类参与人:权威机构、泄题方(包括泄题者和组织信息发布以及收取费用的群体)和考生。从“泄题交易市场”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泄题方和考生构建成了一个信息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泄题方能够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如命题、印刷、押运、保存以及监考)来获取核心试题,并且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为目标,最终凭借在考试之前有偿发布试题和答案来获利。这些人的脸着实该打。然而对于,目前中国的“泄题事件”层出不穷,说明近几年来泄题产业呈现一种膨胀式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也无外乎是以上分析中提及的约束不足、监察不力、惩罚不严等。除了权威机构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批判某些考生急功近利的选择,“个人理性决策”产生的隐患从长远来看只能带来社会整体的福利损失。“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浅显的道理却是“泄题事件”中各方都应该去尽力明白的。

面对如此市场乱象,教育乱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时,你会发现,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才能进行考察测验,本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近年来,却成为一种买卖,以利益为诱饵在无形的市场中广为流传。考试,特别是国家级考试,是现代社会公正,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今,也被赤裸裸地攻破了。不知道会有多少“漏网之鱼”在窃喜,也不知道会有多少“寒门学子”在遭受不公。
笔者本人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每到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重大考试来临之际,就会有大量“包过,价格面议”“普度众生”等字样的小广告如雨后春笋搬涌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严重败坏校园风气。虽然不清楚会诱引多少学生“倾囊下注”,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卖答案的背后,一定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罪恶。也不禁会引发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买答案?答案的根源又会来自哪里?
学生买答案,无非就是想考个好分数。在这个以分论英雄的年代里,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高分者为王,低分者为寇。高分可以上好大学,可以考好单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尺。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社会过度关注考试,加剧了学生对考试高分的需求,才催生了围绕考试展开的产业链和利益群体。不法分子才会铤而走险,钻教育的空子发黑财。
有一句古语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家级考试泄题,答案来源也不语而破。考试泄题,对于那些起早贪黑的考生不公,日夜奋战搭上的却是腐朽的楼梯。今年研究生招考作弊主要嫌犯抓获了,就算再给他赐予一个“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也不能给广大蒙受不公的考生昭雪。只有从根源上解决教育问题上的矛盾点,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泄题门”案件。
其实,现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考出高分也不能证明综合能力。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苹果公司CEO乔布斯都是没有读完大学的人,没拿到高分,就说明他们不是人才吗?国家培养的是素质教育人才,不是得高分的机器。教育的本来面目已经变了,家长一个个都成了投机者,学校一个个成了博弈“升学率”的机器。这些种种的畸形发展最终使教育成了一堆稀屎,臭名昭著,不堪一击。我们很多时候在看待泄题事件时,会不约而同的直指教育部门,其实我们好好想想,也许我们每个人畸形的受教育目的才是最该打的。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国人对考试的畸形认识,缓解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才能彻底解决泄题事件的危害,还教育应有的公平,还中国未来的明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