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误读的“蝴蝶效应”

(2010-10-29 09:20:42)
标签:

杨思卓

思卓书坊

任贤良

舆论引导艺术

领导干部

蝴蝶效应

孙志刚事件

分类: 思卓读书

被误读的“蝴蝶效应”

——读《舆论引导艺术》

 

    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写了一篇论文,名字叫做《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在论文中,罗伦兹阐述说,“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个骇人听闻的结论,让人们40多年来都记住了一个概念:“蝴蝶效应”。

 

          被误读的“蝴蝶效应”

    那么,什么叫做“蝴蝶效应”呢?这还得从罗伦兹的一项研究发现谈起。为了预报天气,罗伦兹用计算机求解,当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之后,他大吃一惊,本来微小的误差,推算结果却是天地之差。罗伦兹发现了一个现象,“由于误差会以指数级增长,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将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初始数据的极端不稳定性”,用专业术语来讲,叫做“混沌 ”。那为什么又叫做“蝴蝶效应”呢?原来啊,计算机上混沌的图像,好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巴西的气象图像有轻微的变化,德克萨斯州的图像就会大不相同。看到那个好像蝴蝶的气象图像,引发了罗伦兹的诗情画意,他就讲了: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当然,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不太好观察,可是,到了舆论界,就绝不是危言耸听了。你不信?就看看《舆论引导艺术》这本书是怎么说的。一开头,作者任贤良就提出:在新形势下,“混合舆论场”形成的新闻舆论力量是惊人的。任贤良所列举的“孙志刚事件”就很有点“蝴蝶效应”的味道。

 

     ……

 

   在“孙志刚事件”中,由于多种类型的新闻媒体不断进行相互策应、相互增援,最终就像滚雪球般,迅速膨胀,不断增强,直接终结了实施20多年的收容遣送政策法规。一个微小的事件,经过舆论的放大,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

 

    无论是政坛还是商场,舆论都是你不得不正视的力量。继智商、情商、财商之后,避舆论之害、兴舆论之利的“舆商”,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第四种智慧。如果说智商是一种做事智慧,情商是一个做人智慧,财商是一种经济智慧的话,那么,“舆商”就是一种政治智慧。

 

 

(本博文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财经夜读2010-11-6【点击进入】>思卓书坊栏目播出!收听“思卓书坊”,好书智慧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