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巅峰叫“使命”(上)
——读《相约星期二》
(本博文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财经夜读2009-11-7>思卓书坊栏目播出,欢迎点击试听!)
引子:让生命告别平庸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多半是“有为”;我们的现实是什么?多半是“无奈”。记得一次和电视台的编辑喝茶,他同我讲:
“杨教授,我看你生活有滋有味,我们天天赶着做节目,就这一壶陈茶,一晃都泡了十年了,越泡越没泡出啥味道。”
听了这话很感慨,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不都是这样吗?一睁眼,一闭眼,一辈子就过去了。怎么能走出平庸?有一位叫米奇的美国人,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可是,当他遇到了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生命发生了突变,由平庸变成了精彩,由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片。他是怎么做到的?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吴洪翻译、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就演绎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这部纪实作品中,作者米奇本人,大学毕业十六年,做过专栏作家,电台主持,日子一直过得很平淡。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个采访,嘉宾是他大学的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米奇内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一定要去见老师。
于是在此后的时间里,每逢星期二,米奇都要飞行七百英里,来到教授家里,应老师的要求上课。十四周后,发生了什么奇迹呢?
接下来,米奇的新作《相约星期二》一跃登上了全美图书畅销排行榜,热销一千万册,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然后是他第二本著作《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成为全球畅销书,并且拍成了轰动世界的电影,06年写了一本《一日重生》(For One More
Day),又是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读者口碑。
这本不到200页的《相约星期二》,影响了世界。
在多少婚礼和葬礼上,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诵读……
N多不肖之子看完本书,流着眼泪对父母说Sorry……
余秋雨先生感慨不已,欣然作序,把它推荐给中国的读者……
我也曾把这本书推荐给了一位弥留之际的同事,一位政府官员,让他摆脱了癌症带来的痛苦,放下了世态炎凉带来的痛恨。后来,他写到:“每天和一位大师谈心,让我体验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这十四堂“私房课”上,进入生命倒计的莫里到底讲了些什么?怎么就能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如此不同?这些变化会在你我身上发生吗?……
这些问号,现在都有了答案。米奇将莫里教授的课程整理出来,写下了《相约星期二》,英文原名是:(Tuesdays With Morrie)
从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开始、到如何向这个世界道别结束,其间讲了遗憾、原谅、死亡 、家庭、感情、恐惧、金钱、爱情、婚姻、文化……共计十四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这本书。
要说自己读得书也算不少了,一般的书很难打动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觉还是二个字“震撼”,这本书中究竟有些什么看点呢?
看点之一:有一种迷失叫“想要”。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人生的旅程中奔波,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没有怀疑过这一点。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吗?
莫里看透了这些: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
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判断,不允许任何能言善辩的旁人和从者如云的诱惑,来代替自己的选择,简言之,不要落入“他人的闹剧”。
好老师会用两截然相反的教学方法,一种是醍醐灌顶,一种是当头棒喝。这里莫里的这一段话,就是当头棒喝。
读书有用,这一段对于审视我们的行为,特别有价值。所谓我们的需要,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了自己的消费水平,去买了价格10倍的LV,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求名求利,以命相搏,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千辛万苦,送孩子去读哈佛,是你的需要还是美国文化的诱惑?
我的一位老领导,颇能抵制诱惑。他说我绝不送孩子出国,花光一辈子的积蓄,就为培养一位外国人,你喝醉酒了才这么干。后来呢,架不住老婆孩子的闹腾,还是送孩子出了国,且花了大价钱,进了美国一所名校。有一段时间,天天拿儿子说事,以此傲视同侪。后来不说了,他秘书偷偷告诉我:这位公子哥持刀伤人,被学校开除了……。
你看啊,这不喝酒的人,一旦喝起来,比别人醉得更凶。
哎呀,许多人以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培养比别人更棒的孩子,买别他人更好的房子,换比别人更好的车子,表面上看,是做自己需要的,不如说是他人想要的。你肯定自己没有落入的
“他人的闹剧”吗。我是不敢肯定。
再看看,那些按社会通行标准成功的人士,总是戴着面具,天天这个“装”啊,装来装去,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位知名公司的老板,听员工叫他的名字,竟然火了:我的名字也是你叫的吗?要叫董事长,你懂吗?
我的天哪,“董事长”,你好厚的盔甲、你好重的面具呀。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不就是放飞自己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