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向快说不!

标签:
365 |
田友龙这厮是一代卖货郎,长于出奇制胜,常干点以弱胜强的事,即使在比较糟糕的情况下,也能找到解决办法,因此市场救急的事没少干。疫情期间,企业几乎是全面受伤(当然轻重有差别),流血不止,自然又被不少朋友想起。中国企业在资金贫脊与技术贫脊的土壤中扎根,在外资、合资品牌丛林中成长,生存的坚韧性让人感动,田友龙这厮把码字作为辅业,一是自我梳理,同时希望自己的体会与心得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些帮助,在市场中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危急时刻必须出手!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00217/a_413892947986083840.jp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 危机下的自救只是止血 当然疫情之下的出手,其实很简单,只有三招——节流、增收、树形象。节流,先保现金流:一是把各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够,二是薪酬体系结构优化,三是项目做延期和减少,四是股东追投资或新增融资;增收,渠道瘫患下抢销量,一是将网点延伸到社区,二是用数字化与用户链接,三是建立可以直达用户的物流系统满足特殊情况下的在家购物;树形象,体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第一不让员工失业,第二力所能及为疫情做点贡献。
危机下的自救,其实也就是打补丁,让企业少流血,这点事田友龙这厮只干不说,一是有点营销常识的都会,不值得炫耀,二是炫自己就是曝企业的痛苦,没有必要。只是这次一些明星企业,在疫情的冲击下喊受不了,让田友龙这厮有点意想不到。优秀的企业以布局与系统见长,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应直面惊涛骇浪,疫情全面冲击企业,但时间还短,冲击也有限,目前的影响也就一个月的现金流,最多也就算个感冒,算不上绝症,怎么就能让优秀的企业挂掉? 快,才是体胖而虚的症结 明星企业什么时候变成玻璃做的,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惹祸的不是疫情而是快经济。互联网时代快经济爆红,企业被推上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同时大家还认为,未来的市场只有老大才能生存,老二老三统统没戏。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比所有竞争对手跑得更快,于是中国市场对速度十分崇拜,速度成商界的新宠,将荣誉与稀缺的眼球都给速度快的人,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快就是市场竞争力,速度意味着市场份额、意味着企业在新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速度,即使一直赔钱也不要紧,有人相信只要甩掉对手一枝独秀,赚钱是早晚的事,有人会给出很高的估值,把传奇一直写下去,即使最不济,还可以嫁入豪门过日子。 快经济专家点火,有媒体扇风,更有资本加柴,于是速度成企业宪法,有条件要追求速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追求速度。从此商界“快打旋风”盛行:张三极尽夸张之能事,一个区域还没站住脚,就声称自己会成行业老一,加速前进,将红旗向全中国插去;李四更是语出惊人,产品还是PPT上的创意,就要磕死老大,王麻子更神奇,今天开个小店,明天就要进入世界五百强……于是,中国企业这些年创造了不少神话:想象空间很大,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行,估值十分耀眼,真实情况却是,要么以烧钱构起的美丽虚胖,要么用吹牛来粉饰表面上的流光溢彩,掩藏在浮华后面的是极其脆弱的产业生态:贫脊的技术,无力的产品,拼凑的产业链。就是一个又一个被吹得巨大的肥皂泡而已。 股神巴菲特说退潮之时,才看得清谁在裸泳。疫情对企业而言是一场灾难,但也是一块试金石,验出经营者的成色,是面子光鲜还是里子厚道,是补钉打得好还是布局得早,是眼光巧还是眼界高,这个差别会让有的企业很受伤,从此一厥不振,甚至淘汰出局,有的企业则会愈挫愈强,在灾难中逆风成长。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00217/a_413892949852549120.jp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 疫情,让热社会冷静下来 疫情,很多人把它看成一场灾难,在我看来,这其实应该是中国市场的一个拐点。这个拐点是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疫情驱动下观念改变三力联合作用的结果。企业忙着打补钉之时,必须冷静下来,多一份思考,回归经营的本质,才能在疫情之后的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经营的本质是什么?创造顾客!就是与人打交道,把人研究透了,经营也就成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丰裕的年代,人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经过多元文化的洗礼,有独特的个性化价值和主张;国家层面,制度法规设计落实到了“个人”;个体享有独立权力,也要对自己行为负责,开启了个人自治新模式。个人自治,个体崛起,商业必须从个体出发,从个体消费的场景感、仪式感、专业性等维度塑造一个有温度的个性化品牌。 个性化品牌,当然不是做一个人的生意,任何品牌都需要有一定的覆盖,否则就毫无价值。个性化品牌,其实是一个社交逻辑,是从有影响力的个体发现价值,用价值生成内容,用内容去把志同道合者链接在一起,固化成一个圈子,共同的兴趣爱好激发大家采取共同行动,从“个体喜好”变成为群体的狂欢。 社交逻辑下的品牌是一个小圈子而不是大社会,品牌就是小而美,所以不用担心只有老大才生存,那是相当的不靠谱。 不仅如此,个体崛起让市场分裂成碎片甚至粉尘,追求用户最大公约数的市场正在分裂甚至分解,这也就是娃哈哈再也做不出营养快线那样的大单品的原因,从而也让中国市场迎来新一轮机遇期——个性化品牌的机遇期。趋势初现,但洞察者不多,比如自媒体就是社交逻辑下诞生的新事物,在最风光的时候,田友龙这厮就泼过冷水,一个“自”字,就锁定其小圈子属性,不可能干得出大事业。 重要的事,我只说一遍,成功法则万千条,小而美是第一条。要从小而美中胜出,就必须关注顾客,从顾客出发,用顾客的眼看世界,用他们大脑去思考,发现并激活他们未曾意识到的需求,想不成功都难。 从用户出发的品牌,本质是创造价值之旅:发现价值——寻找超级个体,从个体发出的声音找到共同价值观;维护价值——把分散在内容中的价值升级凝固,并固化成社群文化体系,建立群语言,来建立和固化风格;扩大价值影响——以价值链接内容,以内容去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户,形成社群,构建有信仰的社群体系;共享价值——价值观凝结成一种圈层文化,文化成为用户自己的心灵家园,品牌就不再是简单的交易,而升华成一种信仰,用户则变为狂热信徒,大家就能风雨同舟,不抛弃不放弃。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00217/a_413892951333138432.jp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 价值创造之旅是从发现到共享的过程,简单直白的说,那是习惯成自然,固化为行动标准,是时间累积的结果,是细水长流而不是快速奔跑,更别奢望火箭速度,经营者必须将心安住,找到自己的出牌节奏。价值解码成文化,文化生成内容,价值永恒的解码方式却可以更新,这样就有包容性、有连续性、更新能力,企业的生命力就会很强大,实现基业常青。这又把经营拉回到一个很老且已经不太受我们待见的法则:做企业的目标是成为长跑健将而不短跑冠军。 教训已够惨痛,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活法——不求跑得有多快,但求成为最后的胜者。我们必须放下快拾起慢,这是古老而有用的经营智慧。慢是洞察规律,布局先行;慢是有一种稳健的心态,不急不燥,持续努力;慢是回归到经营的本质,重视建立产品战略,慢是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积累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环境、时间、竞争三重检验,才能从容应对任何风暴,永续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