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仰视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它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圆满地包容在内,并使之条理化,是一部大智慧的书。它不但启
示了事物发生的微妙契机,并且指引应当如何临机应变,避凶趋吉;不仅有积极的处世智慧,而且也是部占卜的书。
因为它是部占卜的书,才轻易地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之灾,得以流传至今;也正因为它是部占卜的书,包涵了大量朴素的真理。《易经》明确地告诉人们,恶事、私欲,不可占卜。换句话说,它只为君子之谋,不为小人谋。照理,《易经》所揭示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天行之常之道,人人皆能得而用之的;犹如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亡”。原来,《易经》之基础,即效法天的大公无私,敦厚仁爱的本性。所谓天的法则,就是善良。这也就是说,《易经》所揭示的一切理,皆从善良出发的。
《左传》中记载“南蒯将叛,枚筮之,以为大吉;子服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子服惠伯的这番话,后来创建朱子学派的大哲学朱熹有段更为精辟的文字:“圣人作《易》,示人以吉凶,言‘利贞’,不言‘利不贞’;言‘贞吉’,不言‘不贞吉’;言‘利御寇’,不言‘利为寇’也”。这意思就相当明确了,凡抱邪恶之心、操旁门左道之术、行不义之行者,既偏离《易经》之基础,也偏离了天行之道,最终都将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就是子服惠伯所说的,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
其实,《易经》仅仅是引导人们立身处世,应当遵循而能心安理得的原则,即为卦爻所显示的消长盈亏的变化顺序;则盈满时不会骄傲自满,亏损时不会沮丧颓废,而能听其自然,处之泰然。删编《易经》的孔子曾这样说:“《易经》本来是开启智慧,成就事业,包藏天下一切道理的书;不过如此而已。”这也就是说,它虽是一部占卜的书,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宇宙哲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