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个字,若不说穿,谁会想到它是曹雪芹做的七字风筝呢?
最初,我感兴趣的不是这七个字,而是风筝。曹雪芹多才多艺,除了千古《红楼梦》之外,还有一部《废艺斋集稿》,共八册,志在帮助贫穷、废疾无告的人们,学习一种维生的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就是其中的一册,是讲扎、糊、绘、放风筝的,包括彩绘风筝图谱,似诗形式的扎绘风筝的歌诀,和风与风筝的关系。
曹雪芹离开右翼宗学后,又拒绝去皇帝的画苑任职,穷得不得不迁去荒凉(寂寞西郊人到罕)的西郊结庐,过着卖画维生的日子。就西郊那十余年里,世上才有了《红楼梦》,可惜仅大半部;尽管曹雪芹吃了早饭,晚饭都没着落,但他尽其所能周济残疾穷人。他教残废人于叔度扎风筝就是一例。据曹雪芹的友人敦敏写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载,一只曹雪芹做的叫做“宓妃”的风筝,悬在檐外,就跟真人一般;若在夜间,必定吓人致疾的。乾隆十九年腊月二十四日,曹雪芹在太平湖上放他自己做的极品风筝,顿时轰动京城。无怪乎董邦达为《南鹞北鸢考工志》所写的序文中称曹雪芹做的风筝:“观其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并赞他“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据说至今我们所扎的风筝,还是曹雪芹绘的图样呢。
读了点这方面的东西,我忽然对曹雪芹讲风筝扎法和画法的“歌诀”有了浓厚的兴趣,找来“瘦燕歌诀”念啊念:“纤纤瘦燕舞临风,竟掠翩翩跹上九重┅┅谁信无方能持后,应许掌上看留仙。”原来曹雪芹既以风筝为穷人维生技艺,歌诀奥义就必须口授,使行外人不能随便仿制。原来歌诀之外,曹雪芹另有用口语写的“说明书”,叫做“此中人语”。这足见曹雪芹对穷人想得是如何周到。就是这“此中人语”,我看也大有深意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闯入者“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也”;曹雪芹以流寓荒村贫困无告者为“此中人”,实则希望他们也像武陵人一样过上无役无君的幸福生活。
还是满人鄂比赠曹雪芹的一联精当:“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所以“富非所望不忧贫”,这七个字细想起来,不就是曹雪芹的人生观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