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城镇化
(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 凌斌)
什么是城镇化?据说这是中国学者创作出来的一个新词汇,似乎有多种定义。有人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化,有人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也有人认为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百度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其实,依我所见,城镇化的定义可以套用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城镇化。
对于有当地户籍的人来说,城镇化好似一道普通的菜。这道菜端上桌了,大家就开吃,吃完了也没有品出什么特别的味道;这道菜不端上桌,大家也没有感觉缺少了什么,筵席照旧。一些有当地户籍的人坚持认为,城镇化这道菜虽然可有可无,但是第一,绝对不能被端到别人的桌子上让别人去吃。第二,放在自己的桌子上,自己吃不吃无关紧要,即使浪费了也绝对不能让别人挤上桌子来吃。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反对外地户籍考生的人应该就有不让别人来吃菜的心理。
对于没有当地户籍的人来说,城镇化犹如一扇玻璃门的钥匙。这扇门平时没有门里门外之分,门里的人和门外的人学习、工作、生活彼此可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交融,但是一到关键时刻,这扇门就成了泾渭分明的界碑。门里的人可以在限购的城市里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门外的人绝对不可以;门里的人购房时可以不需要社保或纳税证明,门外的人则绝对不可少;门里的人新增的商品住房时可以不缴纳房产税,门外的人则鲜有法外开恩。因此,没有当地户籍的一些人会认为城镇化就是一件简单的、举手之劳的、配把钥匙打开玻璃门的小事。
对于没有进城的农民来说,城镇化仿佛一部科幻的大片。大片中,农民住上了楼房、用上了宽带、吃上了自来水、乘上了公交车。村民组改称社居委,农民改称市民,孩子有了幼儿园、小学有了多媒体、附近有了动物园、小区有了shopping
mall。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耕作变成了朝九晚五的都市上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变成了老辈人往日的记忆。这些城镇化的愿景在多数农民的眼里是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恐怕也会掺杂着些许困惑,农民可能会有一些不踏实的惦记:今后,宅基地上盖了什么?承包田里种了什么?祖坟还在吗?农机具放在哪里?鸡怎么养、鸭怎么放、猪怎么圈?农民眼里的城镇化估计会有一些不定项。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城镇化大概是一本要重新计算的账。铁路、公路、机场等建设用过许多工,城市的基础建设也用过许多工,道路的保洁员、餐厅的服务员、小区的保安、家政的保姆、瓦匠、木匠、油漆匠、水电工等等,以往用过了就用过了,这些人除了工作外,住房、教育、医疗等等基本上与他们工作的城市无关,因为他们被统称为打工族,因为他们是城市的外来户。现在不同了,城镇化要让这些人在他们工作的城市里落户下来,成为城市的新市民。这就好比请客,以往只是请一个服务员,现在是这个服务员端完菜饭后变成了客人,不仅如此,他(她)还领来了一桌客人,并且要滴滴的的地吃到天黑。遇此情景,请客的东家必然是头大了,增加的开支从哪里来?谁愿意为此来埋单?有人可能会想到房地产开发商,呵呵,如果我是开发商,我会说:作为一个开发商,我至多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酱油的钱我可以掏,请客的费用,还是东家自己掏的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