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经验之谈有多少是可信的?
——管理学的阴暗面之四
目前,市面上的企业家自传多如牛毛,对企业家个人及其企业的成功之道研习的热情从不衰减。但是不妨问一下,这些企业家的经验之谈究竟有多少是可信的?又对我们有多大价值?
凭什么要质疑企业家经验之谈的可信性和价值?首先要从人记忆的不可靠性谈起。其实记忆并不是我们经历的完全拷贝,而是在我们提取它的时候,重新建构而成的。这就意味企业家的回忆录是值得怀疑的,可能并不能将其成功的真相挖掘出来。有专家做了这样的研究。他指定20个MBA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道财务难题,每队3人小组都要根据某公司的年报,预测该公司来年的销售量和股价。接着给他们虚假的成绩反馈,它告诉其中10个小组,他们的预测几乎是完美的。又告诉另外10个小组,他们的估计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其实两者的预测成绩并不存在明显区别。然而,错误的信念令各组成员回忆截然不同。相较于30名输家对其小组的回忆,30名赢家报告说,他们所处的小组具有更强的积极性,更团结,对别人的想法更乐于接受,有更多建设性冲突,能力更强。这次调查以及一些类似的研究表明,虚假的信息使得获胜的团队成员在回忆时,认为自己的小组拥有更高明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能够辨明失败和成功的前兆。所以,企业家的经验之谈很可能是与其成功的真相不相符的。
质疑企业家的经验之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动机的功利性。作为最懂得商业规律的企业家,他们当然清楚应该如何获得成功。他们很清楚,所谓成功就是被认同,认同的人数与强烈程度,决定了成功的大小。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由公众定义的。这就导致企业家著书立传时,或演讲传授经验时,不可避免的讨好公众。一方面,他们会使用流行的、广被认同的概念和理论阐释自己及其企业的成功,这容易获得公众基础。另一方面,他们会使用前沿的、专家大师推崇的概念和理论阐释自己及其企业的成功,这容易提升自己的告诉,也容易获得专家大师的认可与推广。所以,企业家的经验谈可能是企业家与公众、与管理专家大师“合谋”的结果。这同样说明,企业家的经验谈未必能真实的反应其成功的真相。
这么讲是不是显得过于轻视我们的企业家群体了?不是的,我所讲的这两个原因是紧密相连的,回忆的机制会让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功利性。人的经历是支离破碎的,当我们回忆过往的经历时,就会重新建构我们的记忆,将破碎的链接上,将漏洞的地方补全。而这些修修补补的材料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信念,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那些被广为认同、专家大师推崇的概念和理论。而对此回忆过程,人们浑然不知,还以为一切皆源于事实和本心。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企业家在总结经验之时,要警惕流行的、前沿的管理理念和理论,以事实和数据基础,挖掘出成功的真相。否则,就可能阻止企业家将个人的、默会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的、可编码的知识。第二,一些书斋中空想出来的管理理念和理论,可能因之企业家具体案例的诠释,变得有血有肉而显得真实可靠,并成为管理界大力实践的对象。而那些管理理念和理论也许只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真相在无声无息中丢失了,而谎言却大张旗鼓的被发扬光大了,岂不是可惜!
当然,我并不想完全否定企业家的经验之谈的价值。只是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可尽信企业家的经验之谈,在研习并准备付诸管理实践的时,要有一个质疑的心态,一个重新发现的心态。
相关文章:
坏的管理实践是如何扼杀人性的?管理学的阴暗面之一
成熟的管理如何导致员工的无能?管理学的阴暗面之二
为什么不可高估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学的阴暗面之三
企业家为什么难逃变革失败的魔咒?
中国企业如何在危机中不战而胜?(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