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感悟(1):做一位幸福的挖井人
(2013-03-03 17:04:57)
标签:
政治精品屋杂谈随笔教育 |
分类: 随笔 |
教育故事感悟(1):做一位幸福的挖井人
王国芳
有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
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这是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故事中的两个和尚,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我们有谁不是在“挑水”中度过呢?
挑水,是人的责任。备课、上课、改作、辅导、找学生谈心、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就是我们教师每天要挑的水。但我们有的老师整天忙于各种事务,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也尽到了自己责任,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却了自我。于是,职业的懈怠甚至麻木就悄然而至,而职业的幸福自然却渐行渐远了。“我也想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没有时间啊。”这话道出了很多老师的无奈。
因此,我们在尽心尽责地挑水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向左边山上的那位和尚学习,给自己挖一口幸福的井呢?只不过我们教师挖井所用的工具异于和尚,主要有二:
一是阅读,广泛阅读就是教师在给自己挖幸福之井。不要把读书当作是外部强加的任务,也不要以为读书就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广泛的阅读,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为自己赢得更多“自由”支配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最好办法。应该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一种无须修饰的生活习惯。教师尤如练武之人,而阅读则是教师进行自我修炼、提升内力的不二选择。读书越多,内功越高,碰到再难缠的对手,也能三下两下就轻易制伏,于是便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练功或者干其他事情,幸福指数自然就高;反之,若读书不多,功夫平平,碰到对手,打了半天还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整天只能疲于奔命、忙于应付,自然也就没有了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的时间,还何谈什么职业幸福。
二是反思,自觉反思也是教师在给自己挖幸福之井。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工作!任何工作,绝不仅仅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更是我们成长所必须的垫脚石。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正揭示了反思的重要性。教师的工作,如果不经过个体的反思, 是不会自动转化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养料的。这样的工作,最多只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甘为人梯”,是为他人作嫁衣,是单纯的“挑水”,必然造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式”的职业人生。而一位教师如果养成了自觉反思的习惯,善于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总结得失、提升能力、提炼思想,则必定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因为他已经在“挑水”的同时开始了“挖井”。教师的工作,只有经过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才能实现教师职业生涯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式”向“服务学生、成就自己”的“喜剧式”转变。
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做一位幸福的挖井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