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基金会遭遇零捐助谁该惊醒?
王国芳
先介绍两则关于捐款的新闻:
其一:中国新闻网
2012年10月20日转载《工人日报》《贵州教育发展基金遇尴尬 发出千余邀请无一应答》一文,称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贵州教育基金会成立年余未获任何捐赠,发出千余邀请无一应答”。
其二:胶东在线2012年8月21日载文《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获1572万元捐款》,说2012年5月8日,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命救学生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立即涌来,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纷纷解囊相助,截止8月11日,张丽莉见义勇为爱心基金已获得善款1572万元。
一个是成立年余遭遇零捐助,一个是短短三月捐款逾千万,这是何其鲜明的对比!可见:不是公众缺乏爱心,不是社会人情冷漠。面对令人尴尬的零捐助,贵州教育基金会及其上级机构——贵州省教育厅真的该醒一醒了!
首先,贵州省教育厅要弄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机构。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信息,教育厅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置的,是省政府主管全省教育工作的组成部门”,而不是向社会募捐的慈善公益机构,你去向社会弄什么“捐助”?教育经费不足,这是现阶段教育的大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育厅的正确选择应该是争取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是去搞“募捐”。作为省教育厅,内设哪些机构,应该是有明确的规定的,或者说是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设置的。“贵州省教育厅下属分支机构——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摘自《贵州教育发展基金遇尴尬发出千余邀请无一应答》,下同)应该不是省教育厅的内设机构,“分支机构”到底是个什么机构?是不是一个专为收钱而设置的一个“擦边球”性质的机构?教育厅,你就安安心心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财政下拨的教育经费统筹好、管理好,把钱用到刀口上,而不要吃力不讨好地去“筹”钱了。
其次,贵州省教育厅要弄清楚,何谓社会公益组织。面对零捐助的尴尬,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没有进行自我反思,而仅仅是“希望社会公众不要对公益慈善机构‘一棒子打死’,多伸出援助之手,以爱心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蓝天”(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忆江语)。他们俨然把自己真的当作了一个社会公益组织。什么是社会公益组织,目前虽然还没有一致的、普遍认可的定义。但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社会公益组织是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非成员组织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民间志愿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其主要活动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作为“贵州省教育厅下属分支机构——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怎么看都不像“非政府的”“民间志愿性的”“社会中介组织”,怎么能算“公益慈善机构”呢?
再次,贵州省教育厅要整明白,零捐助的真正原因到底在哪里?面对零捐助,贵州省教育厅及教育基金会好像还沉浸在“该基金会实行‘零提留管理,全透明运行’,不提留任何管理费用”的优越性之中,没有去分析真正的原因。你戴着官家的帽、吃着公家的粮,然后端着一个募捐的箱子去向别人要“捐款”,别人怎么会捐给你呢?你发出去的邀请函可能真的是出于办好教育的公心,但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倚仗政府权威的“摊派”。而这种“权威”对很多企业和公众又是没有“权威”的,所以“我们发出去1000多份邀请函,却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个人肯回应我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到最后,你们“只好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爱心捐助活动,‘让学校帮助学生’”了,因为在教育系统内部,你们是有绝对的“权威”的。
面对零捐助,贵州教育基金会、贵州省教育厅,你们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