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2018-07-03 17:09:43)
标签:

解读弟子规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分类: 解读《弟子规》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注释】宽:放宽,放松。限:期限。紧:不松弛。滞:停滞。塞:堵塞。
      【解读】制定读书计划时,期限要放宽松些,但用功要紧;只要工夫下到了,书中那些滞塞之处就会逐渐贯通。
       朱熹著名的读书方法论《朱子读书法六条》,其中之一条就是“着紧用力” ——读书期限要放宽些,但课程一定要抓紧。(“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读书掌握了“三到”、“不二”的方法后,还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以免懈怠。——谁都喜欢吃喝玩乐,有了读书计划,就可以给自己上上紧箍咒,缩减吃喝玩乐时间。吃吃玩玩喜洋洋,如果没有读书计划,有人招招手,立马蹿出去吃吃玩玩喜洋洋了;有读书计划,则会顾忌该读的书还没读完呢。
       善于读书的人,拿起一本书来,先大概翻翻,看看这本书的难易程度,看看这本书需精读还是只需略读。如果约莫读完这本书需一个星期,那么就把读完这本书的计划放宽到十天;或者约莫一天能读十页书,那么就把计划放宽到八页:放宽计划,一来是怕计划本身定紧了,时间不够;二来也要预备计划外的吃喝玩乐等时间,人毕竟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要与社会接触的,不能当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会关在屋里死读书的读书机器。过犹不及,读书是好事,读傻了就是坏事了。一个很令人难过的例子是:某孩子从小特聪明,连老师都极为佩服,认为他是天才一级的人物;其家人也对孩子抱以极大的希望,认为他必将有着光辉灿烂的前程。孩子也同样很努力,连轴转地读书,小学、初中、高中连跳三级,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国内顶尖大学,但结果是读书读得脑子出问题了,被退学回来。二三十岁,正是学有所成的年纪,却成了一个神经病人呆在家里,整日在马路上游荡。令人痛惜!
      “宽为限,紧用功”讲究的是“宽紧结合”——时间宽,用功紧。书在于“读透”,而不是自己给自己下套,赶时间,读成个囫囵吞枣,读成个虎头蛇尾。——人家当领导的、做工程的为了业绩,为了交差,赶工期糊弄着赶出个豆腐渣工程,莫非自己读书也要糊弄着赶出个“豆腐渣工程”么?
       ——书读完是要大彻大悟的,书读得不透彻,岂能大彻大悟?
       书读透,读到大彻大悟,在于下工夫。水滴石穿,这本书哪怕是块石头,只要用心读,坚持不懈读,也能让这块石头穿出个窟窿来。——一次次的茅塞顿开,一次次的恍然大悟,就是这本书滞塞通的过程,这要的是工夫。
       一团乱了的毛线,只要你耐心去解,耐心去理,就能解开来,就能理顺,这要的是工夫。


       不少人有个通病:紧为限,宽用功。计划定的很紧,用功却很宽松。定计划时像烧开水,一番热度过后,晾成了白开水。——总是一本正经地制定学习计划,却因“各种原因”终难实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最终成为一张高悬的废纸而已。——究其原因,并不完全是计划出了问题,而是人出了问题,人懒的问题!
      《围炉夜话》中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一个懒字,十天能读完的书,二十天、三十天都读不完!
      没办法,每一次偷懒都有偷懒的借口;每一次没有按计划读书,都能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
      书山有路勤为径,没有一个“勤”字,读书永远只能在山脚下,半山腰上晃荡着。
      人人都羡慕天才,可天才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才出自勤奋!孔子还韦编三绝呢!——孔子读《易》时翻来覆去地读,连穿书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陆游讲自己如何读书有一首诗《寒夜读书》:“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读书读得装订绳一再磨断,写字写得铁砚台竟然磨穿,我又是朗诵书,又是抄写书,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年头。
      (韦:有韧性的皮带,皮绳。韦编:用皮绳连缀的竹简,泛称古籍。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我国古人勤学苦读的先进事迹数不胜数: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牛角挂书,划粥断齑,温公警枕……
       远到过去的科举考试,近到如今的高考,有数不胜数的人通过勤学苦读,鱼跃龙门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所谓勤学好问。“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讲的是勤学;“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讲的是好问——学问学问,学问也是问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