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民皓:探索“后摄影”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2014-09-23 16:38:48)
标签:

杂谈

2012年8月,摄影家唐民皓根据鲁迅文学名著《伤逝》改编的同名摄影连环画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并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同名展览,随后又获得2012全国影展艺术类铜质收藏作品和“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插图摄影方向收藏作品。

http://s7/large/001HUH5pzy6MgE9njBc26长别(选自《故乡》文学连环影像作品集)

在这本“文学连环影像”作品集之后,唐民皓用影像素材“画”连环画、以摄影方式演绎文学经典的兴致不减。时隔两年后,唐民皓牵头编创鲁迅名作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故乡》,近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结合《故乡》的创作历程,唐民皓就这种融合摄影、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的“文学连环影像”的创作特点和心得等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交流。

http://s7/large/001HUH5pzy6MgExR2WWb6障壁(选自《故乡》文学连环影像作品集)

中国摄影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故乡》的创作过程。

唐民皓:编创“文学连环影像”作品是我近年来在尝试的一种艺术摄影表达形式。《故乡》是继鲁迅文学影像系列作品《伤逝》后的第二部作品。与两年前我独立创作相比,作为同是摄影人的夫人侯毅敏和女儿唐心韵也加入了此次创作。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一起多次讨论脚本,策划拍摄方案,挑选演员和场景,并一同投入拍摄和后期再创作,携手完成了这个作品。

中国摄影报:在创作中,是以尽可能地还原原作为主,还是以您对《故乡》的理解形象化为主?

唐民皓:能够尽可能地还原原作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我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人物和场景的设计难免有自己的解读。此外,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也必然会对其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某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和处理。

中国摄影报:与《伤逝》相比,《故乡》的创作有哪些不同?

唐民皓:《故乡》创作涉及人物更多,画面构图更复杂,拍摄场景室内室外多变,现场组织拍摄与后期再创作的难度都大为增加。这次大部分场景是在鲁迅故居中拍摄的,还有部分是在湖州帆船上拍摄的,实景较多。与《伤逝》相比,后期创作的痕迹相对要少很多。而且,《故乡》画面的整体色调选用了类似油画的黄褐色调,与《伤逝》也有很大区别。

中国摄影报:《故乡》创作最大的亮点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遗憾或者不足?

唐民皓:在《故乡》拍摄创作中,我借助了摄影可以具象地表现被摄人物景物的优势,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室内灯光效果来刻画人像和景物的细节。在后期制作中运用了图像处理技术,营造画面气氛,增添图像的画意感,并充分考虑每一幅画面与文字脚本的呼应和融合。影像与文字的有机组合在《故乡》的创作中转换成一种被诗化的、复合性的艺术语言。

与《伤逝》相比,这次创作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题,就是鲁迅的人物造型。鲁迅是公众人物,其形象为众人熟识。如何塑造《故乡》中鲁迅的形象,到哪里去找一个神形兼备的“鲁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后来,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在上海某大学任教的画家谭根雄教授。谭教授在面部轮廓、眼神和气度上与鲁迅确有几分相似,且颇有学人气质,他也很乐于友情出演这个角色。现场拍摄中,谭教授不仅是演员,还常常为“鲁迅”角色出谋划策,自绘形神。由于他在年龄、眼鼻部特征与中年鲁迅原型有明显差异,后期创作中,我们需要借助图像处理工具,像绘画一样对演员的面部逐一做“整容”,对人像的眼睛、鼻子和额头进行重塑,这是一个很艰巨的“细活”。《故乡》的人像造型(包括闰土等)可以说是创作的亮点,但主要人物鲁迅的面部造型与真实鲁迅的外型差异可以说仍然有诸多的遗憾。

中国摄影报:您为什么将自己的作品称为“后摄影”?

唐民皓:我喜欢带有画意的作品,这与我对美术的偏好有关。一直以来,我秉承自己的摄影理念,即让我的作品展现出在相机“快门”下所不能获取到的意境和色彩,所以我发表的作品都是经过不同程度的后期画意处理的。我称自己是“快门加鼠标的摄影人”,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后摄影”。

中国摄影报:您如何理解“文学连环影像”这种“后摄影”形式?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唐民皓:文学连环影像作品,顾名思义是以文学故事为内容、由连续影像画面组成的影像视觉艺术作品。文学连环影像作品通过摄影及后期再创作技术,借鉴美术创作的手法,将文学故事演绎为一种具有连续画面的影像视觉作品,这是将摄影与文学、美术三者结合的“跨界”艺术创作。

文学连环影像作品的最主要特点是让文学作品可读又可看。我们希望借助影像创作来解读和传播文化名人的佳作,同时也拓展了艺术摄影的疆域。我认为,摄影的功能不只是记录,也不只是拍摄唯美的景物人像,摄影还可以讲故事,演绎文学,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如今,在以绘画为主的传统连环画领域中,有了“连环影像”这个门类,这是艺术摄影的触角向绘画领域的延伸,是艺术的“跨界”,是艺术摄影领域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中国摄影报:您认为进行这种艺术形式创作,难点在哪里?

唐民皓:文学连环影像创作有几个难点:首先是选题,要挑选有思想性、有创作条件的文学作品;其次对文学作品进行编写或改写,这是创作影像画面的文字基础;再次就是每一个画面的预先构思,要有现场拍摄的脚本;此外,还有演员、道具、服装、场地、拍摄和大量的后期制作。

做文学连环影像创作,在前期流程上与拍摄影视作品很相似,它的区别在于影视作品画面须一气呵成并后期进行剪接,而连环影像作品可以在后期数码暗房中对影像画面进行再创作。

中国摄影报:请您给想进行文学连环影像创作的摄影师提一些建议。

唐民皓:我认为,文学连环影像作品的创作需要具备几方面的素质:一是人文修养,摄影人需要挑选适当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并注入自己的感悟和解读,这是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一个作品内在的灵魂;二是美学功力,通过对一个个画面的重构和色彩的调整,让作品具有更加独特的连贯性、新颖性、创造性和思想性;三是制作技巧,即对电脑图像软件的驾驭能力,这是近20年来数码图像技术发展对摄影人提出的独特要求,需要有较长时间上机实践的磨练和图像处理技巧的积累。

在上述素质具备的条件下,非常重要且与其他艺术创造相同的一点,就是等待自己灵感的即时迸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连环影像创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是对摄影人艺术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量。

● 本报记者 张军 采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