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飞香”之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鲁院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为了纪念,各想奇招,各善己长——扇面,绘画,留言簿,影像更不必说。
那时我脑子乱,被那种气氛搞得无所适从一片空白。倒是拿出一块白色缎面手帕,请同学们在上面签名。但是,丝绸太柔软,书写起来不自然,连描代写的,遇到本身字迹就不怎么样的特别尴尬,于是,只签了五位同学的大名之后,我收了起来。
回来后深深遗憾。全体同学一个不少地再聚好像已经不太可能,此时此地此景,今生至此唯一。特别是有同学拿出全体学员签名时,面对那种得意,我更是遗憾的连连叹气,哪里还有机会。
机会还是来了。今年春天我去敦煌公干,在一条小街发现了胡杨木印章。“一百年不死;死了,一百年不倒;倒了,一百年不腐。”这是胡杨的精神之说,且都是在百年上说事,这哪里是根木头,分明就是一块碑!当环境极度恶劣,胡杨休眠,不喘息,不生长。因为极度的干燥,胡杨滴下的水滴完全红色其盐碱度和人的眼泪完全相同。胡杨的花血红,胡杨的泪是血红,胡杨木最后一口呼吸是不会吐出来的。所以,它不死;死了不倒;倒了不腐。如果说,名贵沉香得以分离出沉香油,矜贵的黄花梨也会干裂,胡杨不会。它的本质密度太高,所以,才能不死、不倒、不腐、不裂。
文学有精神,鲁院有精神,鲁十七有精神,每位同学卯足了劲在坚持自己的精神,一以贯之这所有的精神,胡杨木当之无愧。
印社的老板被我的创意吓一跳,他连连说名字太多了太多了。我们想尽办法,为了在火柴盒般大小的胡杨木上雕出全班同学的名字,只好分两个面,男女同学各在一面。老板亮出了价钱,一个名字两元,我说好好好。在鲁院,如果我满足了某种纪念形式,就不会有这种深梗于心的遗憾,会不会在胡杨木上留下这样的铭记都另说呢,得失之间焉知祸福。
一枚小小的印章伴随案头,始终让我感受各方同学的气息,他们的脸庞、性情、文笔,甚至,他们的打情骂俏.......这就是另一种存在。或许文字,或许形象,它是我的“敦煌遗书”。
因为自己一往情深的武断,以文学之名,这枚胡杨印章,开始了它独特的书香之旅,承载鲁十七的集体,一直到我垂垂老矣。
![[转载]“飞香”之上 [转载]“飞香”之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飞香”之上 [转载]“飞香”之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飞香”之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