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记忆

标签:
桑葚树鲁院相聚记忆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鲁院园子里让我们都变成诗人的桑树)
看见一棵树,继而就想到了树的过去和树上硕果丰盛的日子。其时,桑树已经没有果实了,宽大的叶片将阳光热辣的盛夏点缀得浓郁清凉。我举起相机,郑重地把鲁院门前的桑树拍了下来。曾经我写过桑树,吃过桑葚,但却忘了用相机把桑树的倩影留住,离开鲁院时就多少生出了一些遗憾。重回鲁院,就决不能再让这个遗憾继续延伸下去。
先到的鱼禾跟我打电话时,我还在曾经住过的513踌躇着。打开门放下行囊,我就迫不及待地往鱼禾曾住过房间去了电话。在总台,我知道只有鱼禾和元松先到。还在路上,元松就电话告诉我,她有事要出去一会,过一会才回房间,此刻就应该只有鱼禾一个人在房间。电话里,鱼禾慵懒的声音一如往昔。我激动地向她汇报:老孟已经到了。放下电话,我在513走了一圈,走进卫生间,从卫生间出来,打开衣柜,摸摸电视,摸摸电脑,动一动桌上的水瓶和烧水壶,然后把自己扔到整洁的庆上……不错,一点没变,还是曾经我住过的样子。在床上躺了十多分钟,才走进卫生间去冲澡。冲好澡换上衣服,就听到了敲门声,打开门,看到了也是满眼激动的秋野兄,然后是李孟伦,再然后是纪洪平……接着就看见了聂元松、小岸、陈春兰、陈旭红、严英笑(还有她可爱的女儿)等更多熟悉的面孔。大家都沉浸在见面的激动中时,鱼禾的电话来了,鱼禾叫我们到园子里去走走。
高春阳从吉林拉来的鲁院校训石成了我们合影的背景。校训石上白描院长亲题的“传承、担当、创造、超越”那几个字,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艳丽夺目,摄人眼球。“鲁十七全体敬立”那几个字,更是让我们鲁十七的这帮兄弟姐妹们倍感满足和自豪。合完影,我们往园子里走去,熟悉的桑树,熟悉的松树,熟悉的竹丛……仿如仍活在今天的大师们,一如既往地用深沉、睿智的目光丈量着我们的脚步。熟悉的小道边,除了是梅亦或是杏的果树的婀娜,小草的翠绿,再有就是多了很多细细的桑树苗。
重回鲁院,我打算去看很多东西:池塘里很文学的鱼,竹丛里很诗意的小猫,园子里睿智的大师们,以及点燃我们文学诗情的桑葚树。当然,我更想见到鲁院的老师们,更迫切地想能拥抱一下曾经在一起学习的同学,然后听每一个人都感叹那么一句:“你变了”,或者是“你没多少改变”。
其实这次重回鲁院,我是最不顺的,先是购买飞机票,为了图方便,就在网上订票。自己从未在网上订购过飞机票,认为什么东西一学就会,然后就在电脑上瞎鼓捣。结果由于不会操作,被一骗子网站骗去了将近两千元钱。经此一闹,曾经生出的迫切心情就减弱了。甚至有一度还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终究,那种迫切想和大家见一面的心情还是占了上风。与同学在一起相聚喝酒、谈文学毕竟是一件很让人想往和愉快的事。再次去购票的时候,就选择了坐火车,想不到进京的火车票那么紧张,提前半个月购票,都没有买到卧铺,只买到一张硬座。即使这样,我仍旧背上行囊,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进京路。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心就一直忐忑着。鲁院静悄悄,院子静悄悄,一点都看不出聚会的那种热闹场景。我从园子中穿过,树们熟悉的身影就慢慢浸进了我的眼中,特别是那棵浸满文字记忆的桑葚树,更是让人倍感亲切。在桑树下站了一会,平复了激动的心情,才慢慢走出园子,直上台阶踏进鲁院的大门。前台一位不认识的保安问我干什么,还没有发话,另外一位认识的保安出来看见是我,才帮我免除了尴尬。
又进鲁院了。先是一棵熟悉的树,然后是一群熟悉的人。除了上述提到的同学,还有陈鹏、张爽、娜彧、何凯旋、艳荣、川妮、王晓云、齐帆、郝炜华等熟悉的面孔(蔡楠同学在任丘准备明天的活动,没能赶到鲁院相聚),再然后是班主任陈涛老师、孙吉民老师、温华主任,吃饭时又见到了成曾樾院长,图书馆的井瑞老师等。吃饭前我们一群同学涌进白描院长的办公室时,他看着我们说:还没来之前,看到你们的名字,我就想起了你们的面孔。简单的一句话,一下子就缩短了我们和白院长之间,因时间和空间带来的距离。
酒和文学是这次聚会的主题。喝酒,谈文学,就仿如我们一直没有离开过鲁院,一直坐在鲁院的教室里,聆听文学大师们的声音,昔日的探讨,昔日的争论历历在目。席间还不忘给没有到场的同学打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顺带回忆他们的面容……
第二天,因要离开鲁院赶往白洋淀。早上天刚亮,趁着大家还在熟睡,从床上爬起来,又来到园子里,又站到桑葚树下,直到天空落下小雨……
(再聚的20多个同学和老师在校训石前合影。齐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