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神”与信仰

(2013-01-30 17:21:54)
标签:

神灵

信仰

宗教

弱小

民族

分类: 散文随笔

敬“神”与信仰

村人们集资建了一个庙。说是庙,其实也就是一个小房子,房子里放上一颗大石头,而后石头和房子就神化成了村民们敬奉神灵的祭坛。村民们把房子里的大石头尊称为“菩萨”,这个“菩萨”没有形,没有状,没有端坐寺庙中的威严和肃穆,有的,只是这片土地上延伸的坚硬,和村人对大自然膜拜的象征。

村人们敬奉“神”,敬奉世间万物的有形生命。没有建庙前,村民们把他们身边的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看作神,比如路边的石头,村口的大树,山脚下的水井,山顶上的大岩石。逢年过节,村人都会带上供品,来到这些地方叩拜、许愿。叩拜许愿过后,留下一些吃食的同时,也在这些地方贴上一些红布或者红纸,就算是拜“神”敬“神”了。

敬“神”与信仰

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的毛南族村寨,除了敬奉他们认知的“神”,信仰一直模糊不清。他们的神可以是来自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也可以是外来的基督教、天主教,敬奉中,他们让这些“神”在这片土地上站起来,然后在这里共存共荣,融会贯通。

“菩萨”是佛教的“神”,但村人们敬奉的“菩萨”与佛教所尊崇的“菩萨”却没有半点关连,这里的“菩萨”不光没有形象,也没有任何专指的定义,更没有佛教传承的虔诚信仰。供人敬奉的“菩萨”有时是一棵树,有时或许就是一颗石头,甚至于有时就是一个虚幻的影子,看似有形其实却模糊不清。原先我以为石头就是村人们的“菩萨”,但看到村人们去供奉树、供奉水、供奉山,把他们所有去供奉的东西都尊称为“菩萨”时,我总是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仿佛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神”,随处可碰到人人敬仰的“菩萨”。其实,村人们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去敬奉这些东西,他们告诉我,所有敬奉的活动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而敬奉的地点和物件却是不确定的,当某一个人觉得某一个地方值得敬奉,到那个地方去烧上第一炷香,放上第一件供品后,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跟过去叩拜了。村人们也说不清楚“菩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到这片土地或存在于这片土地,怎么走进大家心中,怎么让大家去敬奉?老人们不知道,趋之若鹜的后代人更不知道。由此我推断,在村人们的眼里,“菩萨”也就是一个象征,是给予村人心灵寄托的物件。

敬“神”与信仰

在这里,除了到处可见的被人们供奉的“菩萨”,到处可见的供“菩萨”们遮风挡雨的小庙宇,那是人们供奉的“神”外,还有“道”。“道”没有供奉的具体“神” 位,也没有庙宇,没有具体的象征,但人们在开展某种祭祀活动的时候,却都用上“道”。如人去世后要做“道场”——即给死者超渡,请穿袈裟的人来做也叫“道场”,请穿道袍的人来做也叫“道场”,甚至于如果逝者儿女众多,一个儿女请的是穿袈裟的人,另一个儿女请的是穿道袍的人,双方也不会起冲突,各按各的方式超渡。或者是把做“道场”的时间分开来,一方一天,或者是一方上半夜,一方下半夜。穿袈裟的念佛经,穿道袍的念道德经。无论是念佛经还是念道德经,都得尊重本民族的习俗,都要让出大部分时间给本民族的“法师”,让法师给逝者上香,用民族语言为逝者念或唱送魂歌。

除了本土的“神”,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还信“教”,有些人家的神龛上除了祖宗牌位、天地神灵牌位外,还挂着耶稣或圣母玛丽亚的画像,在敬奉诸“神”的同时,还要向“主”进行祷告。甚至于有人去世了,还会有些人自动去给逝者诵经祷告,中西结合地为逝者举行葬礼。但“教”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教”在这里就变成了被供奉的“神”,被挂在神龛上供奉的画像也就变成了“神像”,成了人们供奉和景仰的寄托。

“神”多了,信奉也就淡漠了,更谈不上虔诚的信仰了。无论是烧香上供、奉食上供,或者挂红布、贴红纸上供,就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需要,感觉身体不舒服或者做什么事不是很顺利了,才想起去拜“神”。这个时候往往都是逮着什么“神”就拜什么“神”,不管是“佛”还是“道”,也不管是本土的“神”还是外来的“神”,就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拜过了,让心结解开,心思也就释然了。

虽然“神”很多,但很多人的信仰却没着没落。同一些经常拜“神”的人交流,感觉他们内心很虚惶,很无助。这些人经常拜“神”,却弄不明白哪一路“神”是他们的依靠。说到宗教信仰他们更是茫然,不知道什么是宗教,信仰宗教和拜奉“神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去拜“神”?遇事的时候为什么不寻找解决的办法,而要相信不会说话的“神灵”?他们也说不明白。但有一点,他们对自己敬奉的“神”很虔诚很崇敬,不允许任何人对“神”说不恭敬的话,拜“神”时不能在神的面前议论与“神”有关的话题,更不能对“神”表现出不敬。交谈中有人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说是某年某月,有个小孩跟随大人去敬“菩萨”,因为肚子饥饿,趁大人不注意,偷吃了供品。回到家后嘴巴马上就变歪斜了,父母只好带着孩子到“菩萨”面前去求情,嘴巴才好起来。这事不光一个人在说,好几个人都这么说,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不让人相信。在交谈中我也看出,人们虽然信“神”敬“神”,但对这种出于本能的信奉和敬仰却不知所以然,所以才会出现看到“神”就烧香,遇到“神”就叩拜的普敬现象。不管是哪一路“神”,不管“神”来自何方,才会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安身之所。仿佛来者都是客一样,到了这片土地,就受到了人们的敬奉。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不是来自于卑微者和弱小者对强大的外来者的屈服呢?

“神”多后,秩序常常变得很混乱,这个时候就谈不上什么信仰了。敬“神”的人内心往往都胆小怕事,都惧怕大自然的威力,认为“神”都不能得罪,所以才会遇“神”必敬。敬奉的“神”多了,反而就没有真正的信仰了,没有信仰内心就更加迷茫了。所以有人就问出了这样的话:为什么“神”也要分个三六九等,难道掌管天下万物的“神”也同人间一样,要分成各种各样的“衙门”吗?没有人能够回答得了这个问题,最有权威的老人不能回答,我也不能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