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涂鸦(四十)

(2012-06-24 08:29:58)
标签:

京城

曹雪芹纪念馆

现实主义

天桥剧场

出行

气氛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美景大凡都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有美景的地方都会有独特的文化,而有文化的美景才真正称得上美景。

陪同花儿的海主席和办公室元松主任到香山植物园,去拜谒曹雪芹纪念馆,到那里后才知道,植物园里的文化并不仅仅因为曹雪芹后才知名,但因为《红楼梦》的影响,因为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派辛酸泪”,很多文化的痕迹就被掩盖了。

这段时间,就想出去走走,看看北京的风景,品味京城的文化,更多的时候,就是想利用出走的机会排遣情绪深处那种孤独的沉闷。其实吧,在京城出行是很艰难的,无论是乘公共汽车还是倒地铁,都是在人缝中穿行,都是在人流的裹挟中匆匆慢步。

这期间身心很慵懒,慵懒的标志是睡眠不足,半夜看完球赛后把自己摊在床上,没有课就不想再起床。在笔记本上互相留言,有人开始在撰写鲁院学习的回忆录,频繁的相互宴请,构建了浓浓的离别气氛。似乎只有关上门,关上电脑,静静地躺在床上,胡乱地翻动着书页,才会感觉到时间很漫长。

值得一记的是14日到天桥剧场去观看大型舞剧《天蝉地傩》,演出单位是贵州民族歌舞剧院,乡音、乡情,再加上又是鲁十七同学李钢音的编剧,就多了一种自我的陶醉。而能在首都这个最高的文化舞台上看到来自故乡的文化展示,其自豪和陶醉更让人铭刻于心。

用陈涛老师的话说,鲁十七有三多,一是自由撰稿人多,二是诗人多,三是编辑多。为此,鲁院专门召开了一次学员中的编辑座谈会,我主编的刊物虽然名不见经传,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而在这之前,我已接到通知,刊物已并转《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并将准备改版经营。这个消息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得到解脱,不再只是一个人苦苦支撑一本杂志,不再为编稿担忧,不再为印刷担忧,不再为发行担忧,也不再为筹钱担忧;忧的是杂志改版后,可能与纯文学相距就会越来越远,与自己文学的追求目标越来越拉大距离。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主编的杂志时,还是感到有点难过,今天在这里说的话,或许明天就失效了,今天杂志走的路,或许明天就不存在了。想当初就是抱着一种理想追求,才在杂志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来经营它,没想到还来不及建立感情就全变味了。市场能够给予人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但市场也会因其的不确定因素,而成为扼杀人内心深处理想抱负的凶手。

朱山坡和川妮,是班上两位小说写得最棒的同学,也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这周是研讨他们两人的小说,由于不在发言之列,就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听大家对他们小说的解读。因为著名评论家李建军和邵燕君的参与,这次的研讨比前面的那些研讨就多了一些争鸣,多了一些讨论,其批评的言辞和诚恳也就少了好多水分。特别是两位评论家,毫不忌讳地畅言他们的观点,也给了鲁十七一个很好的启示。一直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探讨,学习期间的研讨应该是创作理论的探讨,就不应该注水,不应该把社会应酬中的市侩带进来。然而这样的俗套在这里也无可避免,探讨也就成了一种过场和一种形式。

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评论家郭艳老师的课:《代际与断裂——当下青年写作极其特征》。郭老师是专门研究青年作家创作的,她阐述西方经典现实主义,论证现实主义创作的建构理念,诠释如何理解中国现实主义的理论思想,以及小说之精神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课讲得很好,因为情绪影响,课就听得有点走神,记录也就不那么详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