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涂鸦(十八)

标签:
刘庆邦小说创作虚与实老屋母亲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终于见到了我一直很敬重的作家刘庆邦。看到楼下的电子屏幕上通知,周一是刘庆邦先生来给我们讲课,就一直很期待,星期天的下午,还从网上把中篇小说《神木》找出来,重新拜读了一遍。尽管以前就拜读过这篇小说,现在重新再读,感觉仍是很纠结。
刘庆邦的小说中总是凝结着一种让人纠结的东西,拜读过后产生一种无法说清的震颤和不安。原来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小说会让阅读者产生这样的感觉,今天刘先生用他创作的理念向我解开了这个疑团。“一个作家的写作最终是以生命的力量、质量、份量来衡量的”,“写作就是为了安顿我们自己的灵魂”,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支撑下,那种用生命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而然就震颤了作者的心灵。
这堂课,于我来说,是非常高级的心灵享受。首先,刘先生的开场白,就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让我一下子就与他产生了共鸣。刘先生告诉我们,前段时间,他回了一趟老家,去给母亲上坟,并在乡下住了好几天。他还告诉我们,他为什么年年清明要回乡下去上坟,缘于他对母亲的承诺。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了想守住老家的老屋,让老屋在没人居住的时候不至于会很快垮塌和腐烂,于是提出来,在她去世后,后人能把她安葬在老屋的大院中。农村的丧葬习俗没有将死人安葬在院子中间一说,于是刘先生给母亲做工作,承诺在母亲去世后,不会丢弃老屋,会经常回家看看,采取措施把房子保护好。刘先生说他现在的乡下老屋维修得很坚固,每年清明,他都要回家祭拜母亲,然后在老屋中住上几天,兑现自己对母亲的承诺。首先不管刘先生是不是大家,光凭刘先生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承诺,他都值得让人尊敬。
《小说创作中的实与虚》,这是刘庆邦先生讲课的内容。刘先生说,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小说普遍写得太实,小说和新闻没有拉开距离,其原因是我们的作家缺乏务虚哲学的支持。按照常理,在讲解文学创作中虚和实的时候,一般人都会从实讲起,然后才讲到虚,而刘先生则不然,刘先生是先讲虚,然后才讲到实。刘先生认为文学创作的本质就应该是虚构,虚写。虚是什么,虚就是飘逸,是空灵,是诗意,是灵魂和神性。艺术要有虚构之光来照亮现实的素材,艺术才能成其为艺术。
“要把小说写实一定要做到细节上的真实,心灵上的真实”。讲到这个问题时,刘先生举了他创作的几个例子,他说他写《养蚕》,他没养过蚕,但他母亲养过,于是他就回家向他母亲请教,母亲向他详细讲解。从母亲那里获得养蚕知识后,他才开始动笔创作……这种严谨的创作作风很让人敬佩。刘先生的小说就是这样通过一种务虚的思想,用细节和心灵上的真实,找到心灵和作品的对应,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当我们有死亡意识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一中恐惧感和紧迫感”,“我们的创作是为了改变人性,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失去我们的理想”。刘先生这种用生命创作的理念,值得我们搞创作的人去好好把握。最后刘先生为我们总结了九点虚实观,即:
现实为实,理想为虚;
生活为实,思想为虚;
人为实,神为虚;
物质为实,精神为虚;
人物关系为实,情感为虚;
肉体为实,灵魂为虚;
文字为实,语言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象为实,抽象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