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孟学祥
孟学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68
  • 关注人气: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涂鸦(十六)

(2012-04-02 09:23:16)
标签:

文化

人民文学

文学作品

未来大家

分类: 散文随笔

鲁院涂鸦(十六)

创作,我们总是习惯于给我们的作品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存在理由,哪怕这个理由不是我们创作的初衷,甚至于不是我们创作的本真,我们也要生搬硬套地拿来运用,然后不切实际地打上一个思想的烙印。其实,一件作品的思想有多高、多宽、多广,恐怕连作家自己都说不清楚,而我们所看到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往往都是评论家们的口水,是评论家们看待作品的标准。

和“娇子.未来大家”们在一起座谈,开始并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听了几个大家的发言,才清楚座谈的话题:即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问题(大概意思)。这次活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和鲁阮共同主办。由《人民文学》杂志与盛大文学组织评选的20名“未来大家”中的部分未来大家来到鲁院,与鲁十七的部分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走向未来的文学。虽然说是交流,但主体都是未来的大家们在说,鲁院的学员在听,偶尔也有个别鲁院的同学发言,但都无法融入未来大家们的主题,听起来反而像是在与未来大家们辩论。

座谈围绕着“文学作品被思想绑架”的话题争论不休,初听时,发觉争辩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到最后,发现观点都混乱了,都融合了。争论来争论去,不外乎就是“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要有故事性,要有思想性,要解决好是故事先行还是思想先行的问题”。大家都在强调现在的文学作品(指小说)或被思想绑架,亦或被生活绑架,要想出好作品,就必须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而最基本的一点却没有人指出来,即“作家才是绑架文学作品的罪魁祸首”,不管承不承认,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最终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高人一般都爱把个人的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思考,用思想的高度来拔高个体的行为,用哲学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语言,使语言、使行动在外人看来,都是那样的玄妙,高深莫测。而只有我这样修养欠佳的人,才爱站在平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爱把问题思考得很实际,很普通。

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的劳动,其所谓的思想性、生活性以及故事性,都是作家创作的个体行为表现。我相信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决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创作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高度,甚至于怎样去引导人,启发人,而作品创作出来后,怎样去理解一件作品的思想性、生活性、故事性,甚至于艺术性,那又是读者的问题了,读者认为某一件作品有启发和引导他的思想,那也是读者的独立认知,是读者的阅读感受。而作家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被作家自己绑架外,往往还要被评论家们绑架,评论家们拉紧手中的绳子,把读者往他们找到的那条路上扯,亦或就把作家们的作品往他们认知的道路上硬拽,给作品硬生生扣上高高在上的思想性。

阅读某一件作品,能否感受出思想性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在作品中读到一种潜在的美,这种美是生活本真的美,而不是作家硬生生塑造的美,这种美能让人纯净,亦或让人跟着作品的起伏去激情澎湃,这就够了。至于作品是被思想绑架还是被生活绑架,那就让思想和生活去自圆其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另一种祭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