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涂鸦(十三)
(2012-03-26 23:49:17)
标签:
鲁院李师东施战军旅人成长小说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鲁院门前的玉兰花开了,早春的气息浓浓地笼罩这个宁静的小院。没有风,楼道两边的门紧闭着,然而只要有一个声音传来,那些紧闭着的门,一下子就会从里面拉开来,生命的气息突然间就溢满了楼道。
封闭的房子挡不住春的信息,就像关着的门也挡不住男人的荷尔蒙,于是喝酒就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理由。猫叫春的声音虽然已经远去,但开花的声音却如火如荼地赶来了,距清明放假还有好长一段时间,却有人已经开始酝酿回家的路了。
周末的鲁院总是很清静,清静得近乎寂寞。只有那些去练跳舞的女同学,充实地一丝不苟地比划着每一个动作。开学的第一台文艺演出,精彩应该全部体现在她们身上。
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师东见面了,他是我和另外三个同学的辅导老师。今天他正好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来参加《小说选刊》的一个颁奖会,利用中午的时间和我们见了面。
“文学之道就是旅人的途径”。《旅人之迷》,这是鲁院副院长、北大博士后、著名文学批评家施战军给我们讲课的题目。这堂本来放在明天上午的课,因明天班上搞联欢活动,才改在今天下午。课始于下午两点半,和李师东老师见面回来,来不及休息就立即走进了教室。
一直盼望着听施院长的课。作为国内著名的批评家,施院长总是带给大家很多新的文学理念,阅读他那些刊发在报刊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来鲁院之前,就听其他一些搞创作的人说过,如果谁的作品能够得到施战军院长的指点和评介,其通向成功的路就会更加顺畅。当然,作品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施院长也不会轻易指点和评介。
“旅人的方式是我们一个人生的常态。从时间和空间方面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旅人,生活当中我们都扮演着各种各样旅的角色。”一首曾卓的《有赠》,拉开了这堂课的序幕。而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旅人的途径,这样的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因为有了这样的比喻,感觉创作之路就成了一种漫漫征程的行走,而行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充满了前进的渴望。
“每一个个人都有自己的步伐和方向”,通过中外成长小说的对比讲解,施院长站在理论的高度诠释了我一直困惑的许多东西,诠释了创作中我没有具备的一种精神理念。因为缺少这种理念,在创作旅行中才充满了长不完的形象。而对于中国的成长小说来说,才缺少那么多冒险精神,创作才总是纠缠在世情中,没有常温,不能站在常温的基础上看人世,更不能够在混浊的无序中发现秩序。
受教很短暂,而“悟道”却是长久的漫长过程。给我们讲授这堂课后,施战军院长要离开鲁院到新的单位去履新。他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传授的文学新理念,于我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