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涂鸦(五)

(2012-03-14 00:36:19)
标签:

周一讲座

核武器

物理知识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坐在课堂上,强迫自己不要打瞌睡,这就是周一上午听课的感受。这样的开场白肯定是郑春开教授最不愿意听到的。但确实如此,那天的课堂上,我做好了认真听课的准备,也做好了认真记录的准备,结果两个多小时的课听下来,却是云里雾里的,找不着北。虽然笔记本上也记录了一些,但重新翻阅的时候却不得要领。

鲁院的宣传栏上早早就打出了讲课的内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同时打出来的还有讲课专家的介绍。郑春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原核子理论教研室主任、原子核物理专业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在这之前,我百度了一下,郑教授的名头还不止这些。

讲课的内容是我从未涉足的知识,于是就抱着很虔诚的心态,开始了一堂课的聆听。讲课之前,郑教授告诉我们:任何科学都有道理,有道理就是能讲清楚,讲清楚就能让人听懂。但实际情况是这一堂课,我没有听懂。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以我的理解,这应该是郑教授向我们介绍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变化,给我们展示中国核武器的历史进程,让我们这些局外人能够了解到中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以及壮大的历程。但是郑教授在把我们引入这个进程之前,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堂物理课的延伸。老先生首先告诉我们“原子核的基本知识”,把我们引入“X射线、铀放射线、电子”的三大发现中,然后去学习什么是核能,怎样利用核能,怎样去“实现裂变链式反应条件”,“制造原子弹的核燃料”等。怎么听我怎么觉得有点别扭:感情这是一堂物理课,是让我们这些写作的人来接受物理知识教育啊!于我来说,如果真正是来接受物理知识教育,时间似乎短了一点。两个小时的时间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到最后掌握制造核武器的知识。不要说是我等从未涉足过这方面知识的人,就是物理专业的学生,恐怕都难办到。

因讲课主题而激起的兴趣,就在这种寡味的被动接受中变得索然无味,那些专业的深奥的物理知识,因为一直距离我的生活很遥远,就难引起大脑的共鸣,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老先生在台上讲得起劲,坐在下边听课的我却感到睡意沉沉。再看周围的同学,似乎也是被老先生的悬乎理论催眠,很多人也同我一样,都处在一种迷糊的状态中。看来,听不懂的恐怕还不止我一人。

也许,郑教授真就以为我们这些听课的人,是他大学教室里那些优秀的学生,是即将成长起来的核武器专家,是等待他引导并与他携手进入一个高科技领域的优秀知识分子,然后才不遗余力地给我们大讲特讲核物理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到目前为止,在鲁院的授课老师中,郑教授讲课花的时间最长,要不是有人提醒,中间他都还不想让大家休息。这就苦了我们听课的人,听不懂、不爱听,还得憋着,还不能有半点不恭。因为前面花的时间太多,当真正讲到主题内容时就讲得很快,很急促,而且重点还是说一些人的贡献和成绩,再然后就是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乱七八糟的内容挤在一起,主题就更飘渺更遥远了。

郑教授作为核物理方面的专家,其煞费苦心的引导让人很感动,特别是他精心准备的讲课内容更容不得人质疑,但仅仅是因为听课对象的不同,才没有产生应收到的效果,这对郑教授似乎有点不公。后来听同学说,郑教授已经76岁,76岁的老人还能够站到讲台上来给我们授课,光凭这一点就值得让人敬佩。

我尊重每一个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就是想从他们身上学到所欠缺的知识,但这一堂课,我却热不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鲁院涂鸦(四)
后一篇:鲁院涂鸦(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