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涂鸦(四)
(2012-03-11 23:50:38)
标签:
周末清静大师铜像相聚潘家园旧书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推开房间门,突然发现少有的清静,这种清静从周五下午就开始衍生了。除了关在房间睡觉的我等懒人,其余同学应该都上街了。鲁院的第二个周末,在一个特别清静的日子中,悄悄潜入了这个庭院。
门前池塘里的冰悄悄融化了。在阳光的抚慰下,原来一直潜伏在水底的鱼儿全部浮上水面,开始享受阳光的沐浴。站在池塘边,看着越来越聚拢靠近的鱼群,回首已经含苞的那些树枝,感觉到春就在身边,就在身后的那些草坪、树木以及竹丛中,仿佛只要一个眼神,就会突然爆发开来,给生命以惊喜、惊诧和惊醒。
周五上午是中国科学馆原馆长王渝生老先生来讲科学,他的主题是“科学的昨天、今天还有明天”。科学这个长期以来一直被我认为是含义最广、水份也最大的词,在老先生风趣、幽默的讲解下,就蕴含了文学的诗义,科学推动着文学前进,反过来文学也促进了科学的新生。但我想,这堂课给我们这些学员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不是老先生讲授的内容,而是老先生讲课的姿态。这样一位在国内国际都有影响、且年届七旬的科学家,其思想的活跃,思维的敏捷、心态之年轻定会让大家很难忘怀。
鲁院门前的草坪里,塑着许多文学大师的铜像。从当学生到今天走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大师们的许多作品就是我一路走来的营养催化剂。走到这些铜像面前,仰望大师们的名字,回忆那些曾经阅读过的作品,感觉上大师们都没有死,都还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精神追求中。顺着大师们的铜像,一个人沿着小路在园中行走,仿佛这些小路都很长,长到无法走出一种纠结的心情。
周六有朋友叫去聚会,结果这个聚会就成了一个漫长的旅途,倒地铁,转出租,花了近四个小时才到达聚会的地方。因为这一路的奔波,加上道路的不熟悉,到与朋友见面时,那种渴望相聚的好心情已经荡然无存。但不管怎样,从遥远的贵州来到京城,能够在京城与朋友相会,还是值得高兴。执手相问,喝酒叙谈间,不快很快就消失。酒真是个好东西,酒喝下肚血涌上脸,所有的坎都不见了,剩下的就是朋友的友谊。
京城的潘家园,是个有品位的跳蚤市场。来之前,小兄弟曹勇就在短信中嘱咐我,有时间一定要去潘家园看看。吃好早餐后决定上潘家园,出门时碰到了同学小岸,她也想去潘家园,于是就和她结伴同行。
潘家园的大早有估计,潘家园的货物之多也早有估计,但潘家园的冷却没有估计到。和小岸分手后就去寻找旧书市场,尽管身上穿着厚厚的衣服,在里面还没有呆到半小时,冷就已经开始让我流清鼻涕了,接着就是不断的喷嚏,一个接着一个。这期间小岸发来短信,她受不住冷先走了。冷虽然也让我快受不住了,但想到好不容易来一趟,只好坚持着一个书摊一个书摊地搜寻,一本旧书一本旧书地翻找。还别说,这么找下来就有了一点收获,找到了一些想看的书。
走出潘家园,已经过了中午十二点,想到回去也赶不上吃饭时间,索性去附近找一家小店填饱肚子再走。潘家园附近的小店都挤满着吃饭的人,我进的这家盒饭餐馆更是人头涌动,每一张桌子都坐满人,甚至于有些顾客端上饭后就到门前的街边去坐着吃。我在那里站了好久,还是看不见有空着的位子。眼看着人越来越多,也就顾不上什么面子,也学着别人样,端着一盒饭,站到门前街道边,大嚼大吃起来。
阳光没有热度,风依旧冷硬,走在街头,如果不裹紧衣服,皮肤就会立马感受到寒风的冷意。这个周末,除了冷,就是清静,一种没有思想准备的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