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那片松林

(2010-05-11 20:39:40)
标签:

松林

大铁门

瓦屋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爬上一个坡就到甲青了,我要去看看原就读的甲青中学——现在的甲青小学,记忆中学校应该是在一片松树林中。记得第一次来这所学校,并不是为了求学,而是代表就读的小学到这里来参加全公社的六一儿童节活动。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望见那一片松树林和被掩映在松树林中低矮的瓦屋时,感觉上这里并不是校园,而是某一处农家院落。直到穿过松树林,走进那些瓦屋的院落,看到一个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特别稀罕的篮球场时,心中突然就有了一种欣喜若狂的感受。事隔几个月后,小学毕业的我就来到了这所学校,成了这所初中学校的一名学生。

一栋漂亮的三层教学楼,一个封闭的围墙,一个锁着的大铁门,完全掩盖了记忆中母校的痕迹。学校旁边曾是松树林的地方,也建满了高高矮矮的房屋,曾经多次出现在睡梦中的母校完全改变了模样。还没有开学,校园显得很冷清,大铁门用一根根钢条和一把大铁锁隔断了我与学校的近距离,透过钢条的缝隙,依稀还可窥见昔日校园的轮廓,曾就读的教室,还排列在操场的另一边,从远处看几乎没什么改变,但在操场这边的高楼映衬下,那些教室显得更加陈旧和低矮。

我正在大铁门边踌躇徘徊,从附近农户家走来一位年轻人,他先是用警惕的目光打量了我一眼,然后问我有什么事。听我说出名字后,年轻人立即变得很热情,并告诉我他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可以打开门带我进去看看。在他的引领下,我终于走进了昔日的校园。

除了楼房,在大铁门外看到的瓦屋已不是曾就读的那些教室,原先一排四间教室的瓦屋现在变成了一排三间,教室比原先的要大了许多,昔日凹凸不平的泥巴球场也换成了平整光滑的水泥地,支撑篮板的木柱也换成了钢铁架子。

三年的初中生活,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旁边的松树林。以前在学校上课,下课的钟声一响,除了到球场上打球,松树林是我们来得最多的地方,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只要下课,大家都会跑到松树林里来找寻一些干树枝,拿到一个空旷的地方,点燃后大家围着火堆挤在一起烤火取暖。有时还会跑到附近包谷地里,偷来一些包谷或者黄豆,放到火里烧来吃,那种自得其乐的日子是今天的校园生活所无法享受得到的。

也就是在这片松树林,我开始了文学梦的追求。松树林旁边就是学校的图书室,那个时候学校的图书是只借给老师不借给学生,酷爱看书的我很想去那里借一些书来看,但管图书的老师一直都不愿意借,初二年级的一次无意发现,让我获得了看那些书的机会。一天我爬到靠近图书室窗户的一棵松树上去摘干树枝,突然发现图书室的天窗没有关死,从树上用手一拉就开了,天窗一开那些图书就一一出现在我的面前,把手伸进去毫不费劲地就可以从书架上把书取出来。而且这个地方树枝很稠密也很隐蔽,树下长满了荆棘,一般人不容易到这里来。发现这个秘密后我激动不已。一天上课趁请假上厕所的机会,我一溜小跑来到树下,爬到树上从天窗里偷出了几本书,藏到一个石头缝中,放学后从石头缝中把书取出,带回家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我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到了《水浒》,读到了《红楼梦》,读到了《金光大道》,读到了《红旗谱》等诸多文学书籍,虽然凭那时仅有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把书中的内容理解和读透,但故事叙述方式和文学的语言形式从那个时候起就在大脑中长出了雏形。我就这样一直偷书读到初中毕业,由于看完后把书还进去又换新的,再加上我一直不敢把偷来的书拿给别人看,做了一年多的偷书贼都没有被老师和同学发现。

我问这位年轻老师学校旁边的松树林是什么时候不见的,这老师却反问我学校旁边哪里有松树林?随后他告诉我他是2002年才到这所学校来工作,来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已经房屋成片了,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松树林。看来他确实是不知道,松树林应该在很早的时间就消失了。

松树林随着历史的变迁从校园的生活中被挤走了,学校也从昔日的中学变成了今天的小学,站在空荡荡的校园中,我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心在何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