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黔南吃酸
(2009-09-30 09:51:42)
标签:
酸文化盐酸茅台酒独山盐酸黔南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三天不吃酸,走路转圈圈”。在贵州黔南的吃文化中,以“酸”字命名的菜肴和小吃是应有尽有,层出不穷。什么“酸汤火锅”、“酸汤鱼”、“酸汤猪脚”、“酸汤面”、“酸菜扣肉”、“盐酸菜烧鱼”、“虾酸牛肉”、“酸辣浍面”、“酸泡猪耳朵”等等等等,带“酸”的名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不是吹牛,在黔南,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只要有人吃饭的地方就有“酸”,有饭馆的地方就有“酸”字招牌。
这么多的“酸”菜名和“酸”小吃,在没有吃过酸的人看来,简直是一道酸掉大牙的可怕故事,光是听就够让人“酸”到记忆深处去,更别说吃了。但却不然,很多外地来的朋友第一次看到“酸”的菜名和小吃时,也是皱眉呲牙,不敢下筷,然而当硬着头皮闭着眼睛把第一筷吞下肚去时,却不说话了,直到把残留在口中的味道都吸收光后,才在回味中睁开眼睛冒出这么一句:真好吃!
黔南人把酸当作家常菜,也把酸当作美味佳肴,特别是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那一道“酸”菜是不能少的。没有客人的时候,家中吃的是家常酸,也就是自己用土坛罐腌制出来的酸。在黔南的农村,每一户农户家中每年都要腌制几大坛酸菜,这些酸菜一般都是在秋收后开始腌制,腌制好的酸菜就放到阁楼或者屋角不容易让人看到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都不轻易取出来食用,要等到五黄六月缺少蔬菜或者是家中来客人了,才由管事的女主人用碗去取出来供大家食用。而一般用来做主菜招待客人或办酒席,则要到市场上去购买酸甜可口的独山盐酸。
谈到黔南的酸,就不能不说独山盐酸,独山盐酸是黔南酸的上品,也是贵州乃至全国酸的上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贵州酸的代名词,因为独山盐酸现在已是贵州省知名的优土特产品了。“好喝不过茅台酒,好吃不过独山酸”,这个在贵州与茅台酒齐名的“独山酸”就是指的独山盐酸。独山盐酸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的明代,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旅经独山,在其《徐霞客游记》第十二卷中记载:“明戊寅(公元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入独山州黄南溪家时,黄以盐酸待之,徐觉味美可口,赞之不绝。”历史上各个时代品尝过独山盐酸的政治、文化名人,对独山盐酸也都是褒奖有加。清代枭雄曾国藩曾因聘请号称“江南巨儒”的独山藉学者莫友芝做幕僚而品尝到独山盐酸,并因其口感无与伦比而作为贡品送进宫中,使独山盐酸在当时名扬天下。1924年正月,鲁迅先生在北京姚华处品尝到独山盐酸,甚觉爽口,称为“中国最佳素菜”。朱德总司令、徐悲鸿、张大千等文化名人在吃了独山盐酸后,也时常念叨,久不忘怀。
除了摆上桌作为菜肴食用外,黔南人还把酸当成零食小吃,特别是独山盐酸,更是黔南姑娘们所忠爱的零食之一,大街上、公园中、影剧院旁等公共场所,时不时地看到一个个美丽的姑娘,用纤纤素手从一个个特制的食品袋中拈起一小片盐酸菜,放进口中,慢咬细嚼,旁若无人地眯缝着眼睛慢慢品尝和享受,那惬意劲足以让旁人的口水流个不停。黔南的姑娘们一个比一个长得水灵,除了黔南的山水养颜外,据说还因为是常吃独山盐酸的缘故。
黔南腌制酸菜所用的都是当地产的一种牙舟陶器,这种陶器腌制的酸菜久放也不会变质和变味,随时都可以取出食用。在黔南农村,常年有酸吃,就预示着日子过得很不错,很让人羡慕,所以就有了“天天有酸吃,神仙也不换”的说法。如果你也想品尝这种日子,那就到黔南来吃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