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自己的中国作家
(2009-01-07 17:36:37)
标签:
中国作家现代文学诺贝尔文学奖杂谈 |
分类: 其它 |
借用别人的一句话来做这篇文章的题目。这是我在某学院与几个上文学课的老师交流时,一位外国文学教授对我说过的话,这位教授说他一生都浸染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很少花时间关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一天上课之余,几个学生请他谈谈现代中国一些受到热捧的作家和他们的热门作品,这些作家的名字他倒是经常在网上看到,但却不知道他们有哪些作品热门,更无从谈论他们那些热门作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
为了真正了解中国的现代文学,这位教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了解现代中国文学,并专门花时间去阅读了那些现代受到热捧的作家们的作品,结果他说他很失望,“除了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自吹自擂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家们对他们的吹捧外,他们的作品能让人记住的实在太少太少”。最后这位教授用一句话来总结了他对现代中国作家的评判:“我说了你不要不高兴,现代的很多中国作家,不光很浮躁,而且都太过自信,太过自满,写出几篇文章后就不认识自己了,如果再遇上不负责任的评论家送上几句廉价的吹捧话,就俨然变成统领世界文学潮流的大作家了。”
我虽然一直不把自己当作家,但是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且也写出了一些叫文学作品的文字,也就一直默认别人称自己为作家了。这位教授当着我的面说出这样的话,明着是对现代中国作家的评判,暗含着也有贬低我的意思。虽然说过上述话后他一再对我解释说他只想说出自己对现代中国作家和作品的个人看法,并不针对哪一个人,更不是针对我来说这些话。他的话还是让我很不高兴,尽管不高兴,但却不得不赞同他的看法。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和“繁荣”来形容现代中国文学,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作家的数量、作品的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天文数字。书店里琳琅满目地堆着作家们写出来的书,一本比一本厚实,一本比一本篇幅长,而作家的名字更是满天飞,网上炒作,报纸宣传,电视采访,书刊首发式,作品研讨会等等都让人目不暇接,而且凡是每一个在写作圈子里混过的人,都说自己是作家,都可以随手把自己出版的书拿出来签名送人。
因为繁荣,文学作品就出得很多,作家也就出得很多,而文学在催生出更多作家的同时,也催生出了这么一个群体中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在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文学的同时,也不断地在臆想中描绘着自己文学创作的地位,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描绘得脱离现实,站到一个俯瞰整个文学创作层面的高点上,高高在上从而看不清自我,认为文学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谁耐我何”。
我不敢反驳那位教授的话,是因为他的话太一针见血,太让人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在文学催生出来的作家群体中。尽管现代中国作家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作家都是一心一意地用心去创作,用情去书写服务社会和人类的文字。尽管很多作家都是谦谦君子,都是谨慎做文,严谨地审慎自己的文字和作品,但仍有那么一些人,认为自己能够书写出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后,就把所有的人(包括热爱他们的读者)都当成了白痴,当成了不懂阅读和不会理解文字的文盲,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希望更多的人把他们当成拯救文学的救世主来供奉,以达到抬高其身价的目的,不断恣意地玩弄文学,玩弄读者。因为做编辑工作,自然就接触了更多的作家,也读了很多作家们成熟和不成熟的作品,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看出相当一部分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极其严谨和认真,用心用情去写作,严肃认真去对待自己创作出来的每一个文字。但也有一些作家,总是用目空一切的眼光来对待文学,认为普天下的文学,都没有什么好作品,也没有能够写出好作品的人,好作品都出在自己的手上,只有自己才能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文学精品。在此姑且不论这些作品有多少浮躁的成分在里面,经过这些作家们的手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精品还是赝品,单从他们对待文学的态度就不敢让人恭维。曾经有一位到编辑部来送稿子的作家,送好稿子后在编辑部发表了一通演说,把很多作家们的作品都贬得一钱不值,认为相当一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是“小学生作文”,只有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这位作家走后,我先看了他送过来的作品,看不出“大家风范”在什么地方,随后又叫其他编辑看,他们也是看不出“大家风范”在什么地方。
其实这并不是个案,在我所认识的很大一部分作家中,认为自己创作的作品是文学精品的人占了相当多的一部分。在某次文学创作交流会上,一位年轻诗人发言时侃侃而谈,他从古到今把中国的诗人们都找出来先贬一通,然后说:“我现在是不看诗的,特别是现代这些诗人们的诗,简直没办法可读”,他的发言让我先是一惊,随后就很纳闷:一个诗人居然在公开场合说自己不看诗,那他是怎么写诗的呢?会后我特意去和这位诗人交流,问他为什不看诗,平时他都看些什么书?他说: “我基本上不看纸质媒体上的作品,特别是纸质媒体上的那些诗歌,陈旧、落伍,根本不值得让我花功夫去阅读”。我对这位诗人说我想拜读他的作品,他对我说:“你到某某网站上去,网上不光有我的作品,还有国内外很多知名评论家对我的评论,他们都说我很有希望将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在网上的确找到了这位诗人的诗,也看到了很多跟贴,且的确有人说他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说这话的评论家知名到什么程度我就无从得知了,所以其预言的成分也就让我不是那么的信服了。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去读纸质媒体诗歌、“将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一边大骂纸质媒体的编辑们水平有限,没有发现他这匹千里马,一边仍不落俗套地以自己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了多少诗歌为骄傲。
在我看来,作家的作品就如作家本人的脸,既各有千秋也各有特点,脸的好坏应该由看得见的人来评判,因为眼睛长在脸上,就很难用自己的眼睛看得见自己脸上的长处和短处。文学创作也应如此,作家们把作品创造出来后使命就已经结束了,好坏已经不由自己来说,即使是一厢情愿地硬说自己的作品很好,质量一流,并以此来哗众取宠,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认可,再怎样去炒作也未必得到社会的认同。在我们的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作家,作品没有写出几篇,却喜欢到处炒作自己,今天是文学的领军人物,明天又是某某文学流派的代表,而再过一段时间就又变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作家了。友人曾向我推荐一本书,说是外界认为中国最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拿过来看了以后,不光发现这本书词句错漏百出,而且作者编故事的手法也特别陈旧,就其内容不说,整个故事的发展也显得很平庸。但就是这样一本书,却在网络上大肆炒作,网络上也还真有人敢说该书是“在中国目前能够有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的一部上乘之作。
由此看来,那位教授对作家们的评判就让我觉得有了一定的道理,尽管我也写作,有时也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作家,听了教授的话我也很不高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还是释然了。作家群体也是一个社会群体,也会衍生着各色各样的面孔,自恋、自高、自大也就在所难免。但也许是这种情况在中国的作家中存在的现象比较普遍吧,才使对中国文学期望很高的那么一些人感到很失望,才使中国作家们的作品老是跳不出自恋的怪圈。再加上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一些人,总是乐观地认为当前文学创作的繁荣就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最好佐证,然后就看不到中国文学的缺陷,也导致了搞文学创作的作家们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一流的作家,自己的作品就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这一段话就很形象地说出了现代中国作家们的心态,“中国作家最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如果你去问一百个中国作家,谁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肯定都说自己。中国作家为什么骄傲?因为他们没有标准。为什么没有标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世界文学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