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喊冻更要动,供暖才不会南方难

(2015-11-18 11:36:52)
喊冻更要动,供暖才不会南方难
李松林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歌曲《南山南》的第一句,在我看来,似乎也有供暖“一线分南北”现实下,南北居民的不同心境写照。不过,相比歌词的诗情画意,网友的吐槽更直白:“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害怕南方的冷”“北方干冷,冷的是皮;南方湿冷,冷的是骨”……冬天来了,“南方是否该供暖”的话题又卷土重来,今年似乎多了一点新意。

新华社报道,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有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回望这几年的舆论场,是否应该给南方供暖的话题,已经成了“年经贴”,每年都会争吵讨论一番,却少有结论和行动。从理论而言,我国现行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供暖区划,制定于建国之初,当时“划线”的确受到各种条件所限,我们应抱以理解。现如今,时移世易,经过50多年时光的检验和洗礼,这条分界线是否还具备现实适应性和科学合理性,的确值得商榷;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群众对改善生活、生存条件,尤其是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和多样化,在此背景下,能否给南方供暖,就不仅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开始”和“如何科学开始”的问题——这牵涉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呼声,更牵涉如何释放政府施政和公共政策的善意。

当然,也要看到,当前反对对南方供暖的声音同样不少。主要理由有,南方冬季时间较短、供暖效率低;南方房屋供暖管网不具备、改造成本高;南方住户分散,难以规模供暖;南方缺乏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消耗巨大……这些意见都不无道理,某种角度讲,是对南方供暖必须啃下的难点和关键点,也间接回答了为何近年来虽呼声不断,但供暖始终“南方难”。不过,古语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只停留在“应不应该”的打嘴仗层面而不去实地调研考察,如果只想到了困难而看不到可操作的方面,如果还是以老眼光、老思维看待问题而不打开思路行动,这样的争论注定只能是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对保障群众利益和政策善意落地无益。

其实,南方是一个大概念,地域辽阔。阴冷潮湿的四川、湖南和阳光充沛的海南都属于南方,是否需要“摊大饼”供暖,显然有个轻重缓急。另一方面,对有人担心的南方住户是否愿缴供暖费用和采取哪种模式来供暖,也不妨交给群众和市场去决定,政府相关部门只需履行好自己的引导和监管职责即可。事实上,这些问题,地方上不乏先行者,国家层面也有一定答案。比如,安徽省合肥市从2005年开始在商业小区推广冷暖联供的集中供热方式。江苏徐州市也于2013年取缔小锅炉后,由4个大型热电厂进行集中供暖,财政每年拿出1600万补贴,市区20%的居民已经用上集中供暖。而据2013年1月28日的《中国建筑报》报道,“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就百姓关心的南方供暖问题作出正式回应,认为当室外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这些地区应逐步设置供暖设施,供暖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为主。”

说到底,不怕有争论,就怕没人提;不怕气候冻,就怕没人动。此前,有媒体提出供暖的“南方模式”:“既要找市长,也要找市场”,政府以节能减排、民生福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扶持政策加以引导,主要靠市场化机制运行。这种操作方式无疑更契合现实,我们不妨顺之应之。先在一部分热源条件允许、群众支付意愿强烈的地区开展试点,适时总结经验,科学、稳妥、渐进地推进南方供暖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