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之死揭开多重行业伤疤
李松林(媒体评论人)
“双11”临近,电商平台张弓搭箭,“剁手党”们跃跃欲试,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却突然传来。武汉36岁的快递员吴师傅猝然倒地,抢救未成功,初步诊断为因感冒诱发“突发病毒性心肌炎”。而青山圆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吴师傅并非公司员工,而是下属一个快递承包点的工作人员,与公司不存在劳务关系。
2014年,我国已成为全球快递第一大国。这背后,是我国快递业向民营企业放开、电商经济迅猛发展和千千万万快递员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结果。不过,需要看清的一点是,当前我国快递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诸多从业规范和行业监管漏洞并未填平。尤其在“电商催化剂”的作用下,对快递从业者权益的保障,已经远远滞后于整个快递业的扩张规模和速度。
武汉本起案例就是典型一例。其实,我国每年因过劳猝死的人数已经达到60万。在此现实下,快递员吴师傅的猝死不是孤立,只要稍加检索就能发现,几乎每年各地都有快递员猝死事件发生。而与失去亲人的苦痛相比,更艰难的是维权,此案中圆通公司一句“不存在劳务关系”近乎冷血,让人看到快递行业的多重伤疤亟待改进。
其一,不能任由快递业盛行的“加盟制”、“承包制”野蛮生长。当前我国快递行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直营和加盟承包。除了邮政等几家大企业外,大多数快递公司均采用加盟或承包制,这的确有利于快递公司节约成本、品牌扩张、实现“共赢”,但也滋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对加盟点、承包点的资质审核把关不严,对从业者的个体实际情况不能掌握,业务质量和服务监管有难度,法律责任的归属模糊等。武汉这起事件中,之所以“公司都没有签合同”,又敢于回应“不存在劳务关系”,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此种经营模式。因此,对快递公司的经营模式如何更清晰地划定界限,更有效地规范治理,是道考题。
其二,各快递公司要改善快递从业者的薪资结构,提升福利保障,避免“跑死快马”的悲剧再演。2012年“双11”期间,有媒体记者跟随快递员体验一天,计算出快递员一天要弯腰4000多次,如此工作强度理应有更高的福利保障作为回报。不过,由于快递员入职门槛较低、流动性大等原因,当前快递行业的薪酬结构很不合理,甚至在保障上,一些公司缺乏定期体检制度,近半数快递员连“三险一金”都没有,这直接导致大多数快递员“不敢病”、“拼命跑”。武汉此事中猝死的吴师傅也是一样,自己感冒但仍没时间休息,“工资按派件单数提成”。又要“马儿”跑,又没有太多的“草”,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快递公司和快递员恐怕都是受害者。
进一步看,不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快递公司和快递行业很难迎接更大的机遇和市场。当前,我国快递行业行情火爆,更多是依赖于“电商经济”,今后,快递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与制造企业进一步“联姻”发展,这是大趋势。如果现在连基本的员工福利都保障不了、保障不好,法律责任都不愿承担,又有什么自信、什么能力去迎接市场机遇呢?
上个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培育壮大快递企业”、“优化快递市场环境”、“提高快递业法治化、标准化水平”等。当市场经济带来物流时代,迫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提升对快递行业的治理能力,快递企业也只有反躬自身做好品牌,才能在经济浪潮中赢得一席之地。而这些所有的前提,是理顺监管责任,优化制度设计,切实保障和呵护每一个从业者的切身权益,但愿快递员吴师傅的逝去,能有一个好的维权结果,能驱动快递行业的规范治理。
前一篇:大飞机来了,舆论都在关注什么?
后一篇:喊冻更要动,供暖才不会南方难

加载中…